家里开的书店叫做「丹凤书店」。
查了下字典,“丹”有红色的意思。书店招牌上的字,也确是朱红色的,四只方方正正的楷书——丹,凤,书,店,挂在屋檐下。那是父亲的书法,父亲年轻时写得一手好字,现在也是,却已不多写了。
听说,父亲一开始做的是杀猪的屠夫,每天在市井里磨刀霍霍,浑身腥膻,为了迎娶母亲,这才换了行当,开起了“体面”一点的书店,做起了“文化”一点的买卖。也许是父亲运气好,也许是他确有一点经济头脑,总之,书店在父母亲的勉力经营下,稳定良好地经营了很多年,直到后来慢慢萧条。
丹凤书店就是我的家,我从小在这间小小的书店里长大。店里卖过许多书,包括文学著作、期刊杂志和儿童绘本等,还有一些中小学教辅书。如果我曾经把每一期的书都收藏一本,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中国出版业的一些变化轨迹。在我的记忆里,店里的“长青树”可以说有两本,就是《读者》和《故事会》,其他的《家庭》《知音》《人之初》之类的女性杂志,也都卖得还好。我还记得每次父亲去进完货,书摊上便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封面,都是漂亮的女明星。父亲很少看书,但他从不阻止我看这些“闲书”。一方面是他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放养式的,很少束缚,另一方面是,我那时候成绩还可以。唯一记得有一次,他把我抱在膝上,拿着一本书,给我念唐诗三百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首答,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狗,没有较为成熟的心智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一切都是以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的目光来看待家里开书店这种事。
家里的书店是从1989年开的到现在已经近三十年,比我大了整整十岁。其实作为一个家里开书店的人并没有身边的人所感受到的“啊,一定是一种很文艺的生活”“恩,一定是从早到晚都埋在书堆里,很幸福”我也看了看别人的回答,可能也是因为时代吧,每当遇到大家这种期待时都会有一些尴尬。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的确是可以一天到晚在家里泡着,也没有升学的压力与对于未来的担忧,但这种生活的确没有太长久。后来呢,时代在变化,我也慢慢长大,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了。
首先就是升学,因为本人是河北人,迫于某名牌高中与与之相仿的众多学校,读书的时间一点一点被压榨,虽然很努力吧但成绩一直也不是很理想。 其次的话可能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精装本。可能对于一些大型书店的子女这种事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小型家庭书店的子女,的确,有些书就是那种不看内容很感兴趣但看了一眼就不想翻的书,不对胃口,虽然对于看书家长一般是支持的,但是当只是匆匆翻一下就不管了,心里总会有一些失落感,毕竟已经拆开了的书就已经无法再卖了,书也没有尽到它本身的价值。 最后就是大家所共同面对的,互联网,电子书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