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系舟:当中国在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的时候,日本仍处于非常落后的茫荒时代。应当承认日本人是属于善于学习的优秀民族。古代日本深受中国影响并仰慕中华文化,早在汉代汉字就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记载历史和事物的文字。陏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技术。并借用汉语真字(即真名〔まなmana〕)发明了日语的假名(かな kana)拼音文字。历史其实没有假设,如果一定说有假设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日本人将象世界许多民族和地区一样长期处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状态或不得已继续使用一种非常落后拼音文字,一直维持到接触到西方文明,发现了西方拼音文字后向西方学习并将拉丁语拼音直接引入日本或改造成日语拼音为止。近代尤其是清末中国明显落后了,所以日本转而向西方学习更先进的文化技术。在很短时间内超过了中国。所以这个时期日本人很后悔学习了中国的汉字,提出要彻底废除汉字改为拉丁化拼音文字。美国人也替日语创造了一套罗马字母拼音方案。二战以后,🇺🇸美国占领军甚至要求日本人废除汉字,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废除汉字的方案没有实施,于1947年日本内阁颁布限制使用“当用汉字”的训令,使日语当用汉字维持在2000个左右配合假名一起使用。随着汉字在计算机中广泛使用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汉文在全世界普遍的普及和使用。日本人为了要与世界接轨并与中国人沟通的方便,现在日本人又己发明了一种摒除假名全部使用当用汉字书写的“假中国话”的网络语言。可以想定日本将放宽当用汉字使用的限制,逐步向中国汉语靠拢。成为中国人也能看得懂的一种新的日本语将诞生。
日语本身的音素(辅音、元音、半辅音)数量就少,上古日语的音节还都是一辅音一元音的配对,去看一下五十音图就知道了,算上被删去的几个音,总共也才四十多种音节。如果没有汉语影响,连拗音、长音、拨音、促音这四种特殊音都不会有。随着文化发展,新词汇不得不变得很长,可以参考夏威夷语等大洋洲诸语言。词汇太长影响日常交流的效率,所以语速会变快。常见语言里,语速最快的语言就是西班牙语和日语,共同点都是音节多、辅音元音接近一比一、信息密度低(平均每个音节提供的信息少)。汉语语速最慢,因为信息密度高。如果文明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语言的词汇量达到一定水平,必然要出现缩短词汇的方法。比如高票答案里说的长词坍缩,是省略一些音节,词汇量大了这个方法会出现很多歧义;丢弃一些音素,可以诞生少量的新音节,比如高票答案说的满洲通古斯诸语言,丢掉结尾元音,出现辅音结尾的音节;丢弃或增加音素,可以形成复辅音、复元音,组出大量的新音节,比如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诸语言;或者出现声调系统,音节种类一下子暴增,比如汉语。没有汉字的影响,假名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是自发形成的文字,有可能先发明很多象形符号用于简单的记录,后来又借这些象形符号用来表音。很大可能仍然是音节文字,也就是每个音节都有单独的符号,而不是音素文字(辅音元音分开写)。另外,没有汉语影响,词的发音不会有音读训读之分。
脑补了一下,得出以下可能性:
1、假名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类似谚文那样的子音母音分开表示的拼音文字;
2、诸如「我孫子」这样稀奇古怪的「当て字」消失,日语的书写不再“多姿多彩”;
3、历史上传入日本的唐音、吴音、汉音消失,音读消失,单词发音不再和中文有相似点;
4、敬语发展不到现在这种高度。汉字如果没有传入日本,日本人首先就不会掌握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佛教,建筑形式,政治形态等东西,基本上不出几百年就被灭了吧,所以不用谈到近代,因为那里已经开始用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