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晋中考古队,在山西杏花村考古发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酿酒陶器——小口尖底瓮,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次发掘揭开了中国“酒”字的起源。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就是从这种小口尖底瓮象形演化而来的。另外,这次考古还出土了酿酒用的蒸熟粮食的甑、鬲等,盛酒的壶、樽、罐,以浸泡酒料的泥质大口瓮,也出现了温酒的器具。山西杏花村因此被考古界称为“国酒之源”。
可以说,中国最早的陶器和酒器——山西杏花村造型别致、工艺精美的小口尖底瓮的发现,为“中国酒源”、“中国工匠之源”和“中国酿酒工匠精神之源”,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支持。这个结论,从另一个维度的考古发掘也得到了证实。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山西境内多处(包括沁水下川),发现了用于采集和加工食品的原始工具,并出土了大量农作物标本。事实上,大量史料已经详实记载,山西是“华夏族源”和“华夏农源”,早在七八千年前,已种植栗、黍、稷等。山西是中国高粱的起源中心,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期间,已普遍种植高粱,5000年前已种植小麦。因此,一直以来,山西有“杂粮之国”的说法,无怪乎山西被地质学家们亲切地称为“地球胃”了。
各种杂粮为山西的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资源。至魏晋南北朝,汾阳杏花村一带成为山西地区的酿酒中心,酿酒师傅渐渐成为一个职业,他们经常在民间相互切磋酿造工法,并通过民间“斗酒大会”展示出自家酒坊的独特技艺。 6000年来,山西杏花村一带,逐渐成为中国酿酒技艺的高地和中心,并称为工匠精神的传播发散地,可谓中国酿酒业的“硅谷”。这片土地一直浸透着中国工匠精神的基因和血脉。 山西杏花村千万年积淀的“工匠精神”,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山西的酿酒师傅们,身上都有一股独特的气质和个性。
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工匠史”。 盘点古代中国人的丰功伟绩,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完全是由“工匠”支撑起来的,在文明混沌之初,三皇五帝第一次点燃了工匠精神的火种,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哺育了中华先民。遂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兴修土木,神农氏定义五谷百草,炎帝制陶,黄帝制衣,尧授民时,食为政首,舜耕历山,大禹治水,仓颉造字,愚公移山……三皇五帝无不是身怀绝技的工匠艺人,他们凭借这种精神成为部落首领。
三皇五帝的工匠精神,哺育了中华先民的体魄,先秦时代的工匠精神,武装了中华民族的头脑。青铜铸造,磬石编钟,陶瓷传世,万里长城,兵马俑阵,金缕玉衣,琉璃汉瓦,敦煌壁画,宫殿园林,丝绸刺绣,中医中药,茶艺烹饪,酿酒制醋,书法绘画,以及都江堰、赵州桥、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等,一系列震惊世人的创举,让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梳理中国“工匠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以上能够体现“中国工匠精神”的领域,只有“中华美食”在全球的影响最大最广。曾有机构做过调研,发现全球影响最大的“中国名片”第一是中餐,其次是“中国功夫”。
“中华美食”以无与伦比的色、香、味、格、形、养、器等,以及精湛独创的“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独特现象和一道亮丽风景,令全世界叹为观止,自汉唐以来,便吸引源源不断的外国人士,前来学习体验。因此,中国赢得了“美食之国”的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