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发现楔形文字时候谁也认不认识破译它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过了几十年,偶然发现破解文字的钥匙:一块用三种文字雕刻成的石碑。
一般都需要一个类似于罗塞塔石碑这种可以对比的文字材料,才能进行破译。西夏文破译就是这么开始的。契丹文破译也是依靠一份双语材料。
楔形文字的破解是人类考古史上最伟大而美丽成就之一,因为两河流域文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两千年,在之前别说这些古文明的文字和历史,连他们是否存在、在哪儿都是个谜。
先大概说下楔形文字的破解历史和思路原理吧,如果感兴趣的人多再更新详细过程。
楔形文字的破解是人类考古史上最伟大而美丽成就之一,因为两河流域文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两千年,在之前别说这些古文明的文字和历史,连他们是否存在、在哪儿都是个谜。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发明,然后传给阿卡德人、亚述人,最后被征服了两河流域的波斯采用,而楔形文字的破译过程也是倒序,即先破解了波斯语写出的楔形文字,然后是阿卡德语,最终是他的创始者苏美尔人的语言。
这不难理解,因为距离现在最近的波斯文明最为人们所知,掌握的各种历史,信息也最多,能够更好地与泥板上文字对比(当然历史上最先被发现的也是波斯楔形文字泥板,一个意大利人在15世纪末在古波斯寺庙看到一些箭头符号很好奇认为他们是文字,两个世纪后一位法国艺术家第一次把完整的摹本带回欧洲。)
而确定他是文字后,破译工作的突破来自于一个德国中学数学教师,他聪明地从文字符号的重复入手,确定了波斯楔形文字的个数(波斯文字很少,尽管不完全准确),这一突破让破译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他判断一段历史时期内重复最多的符号组应该是那时的君主(因为古代文献多用来歌功颂德或纪录官方事件,都会出现君主名),从重复入手准确找出了"国王""长眠于此"等专有名词,然后与已知王室铭文尊号进行对比译出了楔形文字中的这些部分(王的名,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某王之子,萨珊家族),并首先提出了从左到头的阅读顺序,不过波斯语终究还不是古两河流域文字。
接下来最大的突破是一位对语言很有兴趣的英国军官对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顿铭文」的翻译,尽管当时他还不知道德国教师格罗特芬德的工作,但这部刻在悬崖上、由波斯文、巴比伦文、埃兰文三种版本写成的铭文简直就是破译词典,随着越来越多泥板被发现,通过对比+国王称号等方法,古巴比伦语、亚述语直至最古老的苏美尔语终于都逐渐被破译出来。
今天我们的语言系统没变,指物叫名,办事表述都没变。应该结合冀,鲁,豫晥,卾,山,陜,苏浙。等广大地区,人民是对一同物的称呼。
一直很怀疑这些破译是不是完全正确。中国的甲骨文有4、5千字,作为一脉相承的文化,使用汉字的我们,至今也只译出1500字左右,绝对没错的,也仅敢保证有几百字。那么楼主所说的这些古代失传文字,是不是真的被破译还真是很难说。
仅靠一个罗塞塔石碑,信息极其有限。中国甲骨文同现代汉字之间可对照的数量信息远超该碑,都没办法对甲骨文完全译读。
很久以前英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分别给好几个独立研究楔形文字的专家寄去一张新发现的写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拓片,请求其翻译。寄回来的结果是翻译意思基本一致。如此一来基本可以确定译文基本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