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尺寸:高10.5厘米,出土时间·地点: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由柄部和獐牙组成,这种器物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反映了大汶口人物有的丧葬习俗。
獐牙勾形器,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省博物馆收藏。这件獐牙勾形器高10.5厘米,由柄部和獐牙两部分组成。柄呈扁圆状柱体,长度多在11厘米至17厘米之间,一般以鹿角或兽骨为原料制作而成。柄部还常刻划出斜线、三角、直线和圆点等纹样作为装饰。柄尾端有一穿孔,是便于系绳携带,柄前端两侧挖出凹槽,镶装两枚獐牙。獐牙都经过了加工,尖端锐利,有的在牙的内凹侧面磨同锋刃,在牙根的地方还常见刻出的凹槽,一般为3个,有的多达7个,凹槽是便于以绳绑缚獐牙时更加牢固。
此玉勾形器长9.5厘米,最宽3.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料呈青绿色,半透明,锋部为弯勾刀形,休扁平,援部两侧双面磨刃,中有凹槽,内分两段,近端部的一段向内收缩,中有一孔,援与内之间有二道突脊,其间为一凹摘。
此玉勾形器(长9.5厘米,最宽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料呈青绿色,半透明,锋部为弯勾刀形,援部两侧双面磨刃,中有随形凹槽。内平直,呈刀柄状,靠近端首有一圆孔,内与援之间有突脊,其间为一凹槽。
此玉勾形器长10.4厘米,宽4厘米,现藏于天津市文物公司,青绿色玉质,有褐色浸斑,扁平体,锋部为弯勾状.顶端有新月形突起.又似鸟首。援两侧边缘斜磨成钝刃。内亦呈弯勾状,中间随形磨出凹槽,援与内之间有较宽大的突脊,援近栏处有一个对穿小孔,可以穿系。此类器型,继红山文化之后,曾见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商晚期妇好墓,可见其延续时间较长。
无论是笔者收藏的玉勾形器,还是台湾日月坊、妇好墓出土的勾形器,以及钟伟先生、巴林左旗博物馆的藏品、林西县南沙窝子出土的长如兵刃的单勾形器,都有共同的特征:有柄,边缘薄而锐利,柄的正反两面在中间都饰有瓦沟纹,勾部弯曲自然,弯勾部分中间厚,四周薄,过渡打磨光滑。
不光是玉勾形器,其他一些红山文化板状的玉器,也有这样的现象。钱益中先生积黑龙江八年牧区生活的经验,认为这是红山文化时代原始先民切割兽皮的需要。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迄今为止还是亦牧亦农的地区,五千多年前的蒙古草原和辽西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原始居民以狩猎为生,他们日常生活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捕获的野兽宰杀和剥皮,这种生活需要决定了他们的生产工具一定要适应这种生存方式,薄而有刃的玉器在宰杀和剥皮时是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玉双联璧、三联璧和玉勾云形佩等玉具有薄而有刃的边缘这种奇特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