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个很复杂的人,在文学上他的造诣很深,《屈原》和《女神》都写的极好,在考古学上,他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说是同时代中的第一人,大部分的甲骨文都是郭沫若认出来的。
但在其他方面,郭沫若又充满了争议,比如对待他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就连他儿子郭博都说“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郭沫若剧照
郭沫若对考古充满极大的热忱,他认为古墓,尤其是帝王陵墓中,陪葬着很多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古物,比如武则天墓里可能有王羲之的原本《兰亭集序》,明成祖朱棣的永陵里可能有全本的《永乐大典》。郭沫若的这份热忱,在对定陵的挖掘中得到释放,但这次挖掘,却造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数千件文物遭到破坏。
郭沫若挖掘定陵
郭沫若对古墓充满兴趣,那么他的墓在哪里呢?答案是郭沫若没有墓地,死后骨灰直接撒入了地里。1978年郭沫若去世前,留有遗嘱:“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郭沫若生前曾来大寨考察,被这里的农民朴实奋斗的精神所感动,谢了很多诗歌来赞美他们,如当时传遍全国的《颂大寨》等。
人们遵照郭沫若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洒在了山西昔阳大寨的虎头山梯田里,后来当地人民在户头上为他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他自己要求的。虽然他渣,但好歹也是文学界泰斗,是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诗人在去世之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并不奇怪。
郭沫若要求自己骨灰洒向的那片土地叫做大寨,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还好这片土地不是女人,否则怕是也会落得一个始乱终弃的结局吧。
他虽然没有坟墓,但是当他的骨灰被洒向这片土地之后,大家为了纪念他,于是在这片土地上给他树起了一座纪念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纪念碑比墓碑要有价值得多了?当郭沫若的纪念碑被竖好的那一刻,他就算是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了。
只要踏上这片土地,你就等于是踩在了他的灵魂上面。浪漫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正在和大文豪跨时代交流,但一般人只会觉得惊悚,生怕见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吧?
从他骨灰撒下去的那一刻,整片地都是他的了,我觉得他这个算盘其实打的挺好。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86岁的郭老临终前对着妻子和儿女留下遗言,要求后人将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在这片情谊深厚的土地上梯田中,以此完成他的心愿。
如今,在山西省阳县大寨虎头山上,郭老的纪念碑安然站立着,俯视着大寨全景。石碑正面写着大寨人民对他永恒的怀念:“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则刻着郭老歌颂大寨的诗作。和他遥遥相望的,是大寨的创业劳模纪念碑,最终,郭老和大寨伟业的缔造者们一起,守候着这片深情的土地。
郭沫若不懂做人,不孝父母,更不敬祖宗!人生中好色,对家亲不负责任。当权时以孝古名义,亲自指挥,挖祖魂(墓),毁古建筑。这种人者相,不但不得善终,还堕地狱道!这个当年的学者,干缺德事多,也怕人挖墓。所以死无落身之地,只好成孤魂野鬼,到处流浪,不得超生。
挖坟掘墓的事干的太多了,怕自己死后在被人挫骨扬灰,不好看
又何止郭沫若 ?大凡壞事做多了的都不敢留骨灰,害怕後人挫骨揚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