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撒拉族、人们自然会想起民间广为流传的《骆驼泉的故事》和那古老质朴的《骆驼戏》。
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从一峰很像卧地的白石头骆驼的口里喷出来,人们叫它“骆驼泉”。
传说很久以前、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率领一批撒鲁尔人,翻过无数的冰山雪岭,越过无数的沙漠草滩、来到街子地方打尖(旅涂中暂时的休息谓之“打尖”)。他们是从中亚撒马尔罕来的。因那里的国王嫉贤妒能,千方百计迫害德高望重的阿合莽兄弟,所以兄弟两被迫离开撒马尔罕。和他们同行的有十八个撒鲁尔人和一匹白骆驼。临行之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人”为他们念诵《古兰经》 ,嘱咐他们带上撒马尔罕的一碗土,一瓶水。并对他们说,如果哪里的水土与这里的水土重量相同,便可在哪里安家。当他们来到青海省循化街子地方时、白骆驼变成了石骆驼,还从石骆驼的口里喷出一眼清泉。他们秤秤水土和家乡带来的一样重。从此撒鲁尔人便在这里住下,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对骆驼泉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仅有传说在民间流传,而且在撒拉族的婚礼上,还要专门演出《骆驼戏》。借此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先祖的功德。撒拉族的骆驼戏一般由四人表演,二人反穿皮袄,装扮成骆驼;一人演蒙古人,另一人扮演阿旬。阿訇身穿长袍,头上缠白毛巾、手持拐杖,牵着骆驼,与蒙古人一问一答、叙述撒拉族从遥远的撒马尔罕迁徒到街子的经历。
和土家族等民族的哭嫁习俗不同,撒拉族姑娘哭嫁时不骂媒人。 ;在撒拉族中、不论男女都以做媒人为荣。他们认为为青年男女搭鹊桥, ;当红娘,成全一桩婚事,就等于积了一座“米那勒”(撒拉语,意为清真寺里的唤礼塔),被视为功德无量。所以人人乐意为之奔跑,并且不希望得到任何报酬。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保留到今天。
撒拉族婚俗,历来反对送过重的彩礼。在民间婚礼中,送彩礼的声势虽然很大,但所送的彩礼却并不多。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哈其麦和阿里成婚时,阿里家贫如洗,只有一升大麦,一个手推磨和一床破旧的铺盖。哈其麦非常寒心,对父亲哭诉。先知大不以为然,耐心启迪说,人在世上要知足,有这点家当就应该感谢真主了。哈其麦听了,转忧为喜。撤拉族人一直以此为楷模,忠实履行先知的遗言。所以撒拉族对结婚时摆阔气、讲排场、重物轻人表示不满、婚礼一般比较俭朴。
按照传统婚俗,撤拉人在结婚时,新郎要到女方家去接亲。届时要请阿訇念诵证婚词。念证婚词时,一般不进女家门,环坐于门外野地或广场上,新郎在阿訇面前,新娘在屋里炕脚跪听。阿訇念完证婚词,将核桃、红枣、油炸面豆撤给众人,祝新婚夫妇早得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