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礼数”特别讲究。尤其是对人的称谓,分为尊称和谦称,如:家父(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敝人(对自己的谦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对别人母亲的尊称);令郎(对别人儿子的尊称);令媛或令爱(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跟着父母去拜访朋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这是犬子”,犬子就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你知道吗,最初“犬子”是个名字,就像如今的乳名,“大毛”、“二狗”这样的。"犬子"最早是司马相如的小名,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但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自此而后,因为司马相如的巨大历史以及文化影响,人们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竟一时蔚然成风,堂堂皇传至于今日,成为中国人日常用语之不自觉习惯。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只有对别人才能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千万不要以为“犬子”既然是对自己儿子的昵称,就想当然地以为称呼别人的儿子也可以昵称为“犬子”,那样就成骂人话,对别人不尊重了,就如同骂别人儿子“狗崽子”一样。历史上曾经因为称别人儿子为“犬子”而引发过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在《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那时关羽关云长镇守荆州,孙权想让儿子娶关云长的女儿为妻,两家联姻,共同对抗曹操。不料媒人诸葛瑾到荆州提亲,关云长一听来意立刻大怒,回答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关云长毫不客气,直接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孙权焉能咽下这口气?我堂堂吴国君王,岂能容忍,于是和曹操结盟,终于夺取了荆州,而关云长也因为这一句骂人话最终败走麦城,丧了性命。由此可见,“犬子”的称呼如果用在别人儿子身上,后果有多么严重。
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
《聊天志异·青风》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后世据此常谦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犬子,意思就是说很普通不出众。成语一龙一猪,将龙与猪相比,说明贤愚悬殊,也是这个典故。自己这样说儿子是谦虚,但要让别人说,就是骂人低贱无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