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者是国家蛀虫
儒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年的荀子,他却教出了两个法家的徒弟,一个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一个就是韩非子。
有趣的是,韩非子认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他公然抨击儒家,把儒生列为五蠹,也就是五种国家蛀虫,枉费国家资财。真是帮理不帮亲呀!
更厉害的是,他指出儒家和墨家不合时宜,矛头直指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
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公子,韩非子痛感时局的动荡不安。他虽口吃,却善于撰写文字,精准地描述了当时的真相。“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他写文直接驳斥仁义学说和兼爱学说的存在价值,认为这些学说已经过时。坚守这些理论的人,不过是守株待兔的傻子罢了。真有欺师灭祖的嫌疑。
喜欢韩非子学说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未尝不是因为心中默认了这种蛀虫理论,大开杀戒,毫不手软。
二、富强是国家根本
韩非子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是赏罚分明,赏罚分明的第一要义是确立法度。
韩非子特别善于讲故事,在他的故事里,鲜明自在地呈现出他的独到见解。这里先说3个小观点。
一是确立边界,各司其职
韩昭侯的典冠者,也就是司掌帽子的侍者,看见君上醉卧在床上,帮昭侯盖上衣服,以免他着凉。
韩昭侯醒来后,不仅不表扬典冠者,反而处罚了他,因为他越俎代庖了。
好心反而会办错事,我们在职场中同样也要注意分寸。毕竟各司其职,公司或者企业才能够顺利地运营。
二是自行赏罚,勿失爪牙
老虎之所以被称为百兽之王,不过是因为它有锐利的爪牙。
如果有人拔去它的爪牙,那么也就没人会害怕它了。
赏罚之权就是人主的爪牙,如果任由大臣行使权力,自然也就名存实亡。
同样,身为管理者,天天讲民主,一味标榜以人为本,根本不肯大胆管理。长此以往,制度规范流于表面,管理权威荡然无有。
三是轻信失国,小心防范
春秋五霸之前,有一个郑庄小霸,郑庄公能够称霸,得益于父亲郑武公的多年绸缪。
郑武公想要攻占胡国,先是把女儿嫁给国君示好,又把劝伐胡国的大臣斩杀明志。胡国国君全然放下警惕,结果惨遭灭国。
人们常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政治上却有太多的诡诈和权谋。与其被人牵着鼻子走,私相揣度,不如陈兵国境,不让任何人生起觊觎之心。
就好像一个人,与其去钻营朋友圈,倒不如经营好自己。表面上的客套不如私心里的敬畏,自身的强大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相处。否则,不是被漠视,就是被侵犯。
三、三纲是天下常道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却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学说的源起,正是道家的黄老之学。
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骑青牛出关,庄子曳尾于塗中,后世的道家讲究炼丹飞升,出世的道家,反而讲着入世的大道理。这也就难怪,汉朝初年一直用黄老治世。
韩非子汲取了道家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并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有机融贯为一体,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为荀子的学生,一方面,韩非子批判了儒家学说的迂腐刻板,另一方面,韩非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封建专制学说。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然而,明确提出三纲思想的却是韩非子。
《忠孝篇》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把三纲的作用拔高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儒家学说。
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正是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儒学的至高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觉得这个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点,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虽然荀子是传播的儒家思想,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让韩非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统治者需要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创立了法家学派。
第二点,其中也有荀子的影响。虽然说荀子是继承了儒家学说,但是荀子的思想已经很大程度的发展了儒家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有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荀子的“性恶论”和“天行有常”,我认为也为韩非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第三点,我认为法家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仁”,强调个体仁义道德的作用。而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也是在对人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决定采取国家制定规则,因为每个个体是自私的,只有利用强制措施来实现整个国家的仁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