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是让很多的人崇拜不已,当然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更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动物?
孙悟空为什么是一只猴子,而不是其他的动物,这个问题看似幼稚,但是却很少有人能说明原因,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悟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他并不是猴子,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曾经出使过西域。
在《宋高僧传》中说道悟空,他的原名叫做车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从小车奉朝就天资聪明,而且孝顺父母,后来因为染上了疾病。当他疾病复原之后,就出家为僧了,在悟空29岁的时候,开水流浪各地,遍访名山名寺。
学成之后,悟空在龟兹的莲华寺,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而《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对悟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英国的汉学家发现,猿猴的角色在文学以及宗教史上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传统。猴子一方面是一个妖精的形象,需要神仙来压制,但是在佛经中,猴子却是一个比较亲近与佛教的动物。在宋朝的一首诗中就已经说到:取经烦猴行者,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猴子参与取经过程的记载。
在《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女曼被认为是风神的儿子,这个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身世有相似之处。不仅是这个,在明朝的《剪灯余话》中也有着猴子穿袈裟修行的记录,《大日经序》中说北天竺国内还有一个小国,叫勃鲁罗,每年七月,都有几千只猴子捧着经书出来晒。而观音菩萨手下的二十八部众中有大猕猴毕婆伽罗,《大唐西域记》中也有猕猴向如来献蜜的遗迹。
所以孙悟空是一只猴子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这背后其实具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也再次证明了西游记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很多东西却是取材与现实。
说到孙悟空,其实在佛教的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的,《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从小就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
他奉命护送罽(ji)宾国(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新称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一带之地)使臣回国,在罽宾国都城健陀罗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从舍利越摩那里得到《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和佛牙舍利。学成之后,悟空到骨咄国城的小海边,从南岸入城,突然地动山摇,暴雨如注,其逃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雨,正巧许多商人也来躲雨,商人说这是因为有人带着佛陀舍利引起了龙神震怒,悟空向龙神祈宥,这才雨过天晴。他到龟兹的莲华寺之后,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