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战争,战场上不能只进不退,所以,人生也应有进有退。退不是认输,不是懦弱,适时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小事方能成就大事。能屈能伸,方圆有度,见好就收,凡事留下回旋的余地,张弛有道,灵气做人。道家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有“儒家学做人,道家教做事”的说法。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道家讲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所以做人,自然以和平和谐为主,随心所欲,获得自在,一切随缘,不要强求,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德的意志来行事了。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
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
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
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
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
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
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
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
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道无为,空无为,中庸也无为。
不过当他们用来解释天下事的时候,产生了分化,原因就是三家各有各的个性。佛说个性是空,不是没有,不是都一样,跟道家大道一样是虚的却又是真正起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