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已经被很多人所不习惯。
第一,鲁迅作为文学巨匠,所写文章大多是在上个世纪初,那时的行文笔法与思想见解,与今时今日有很大不同,且上世纪初的中国,正饱受战乱困扰,各地军阀征战,外洋入侵,致使局势动荡,民不聊生,所以鲁迅先生作为从文之人,拿起手中的武器,用文字对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所写内容,也俱是符合当初那个时代的作品。
第二,现在的学生,已经鲜少有能静下心来认真看书的,我记得在我小时候,街上的书店比比皆是,每天放学后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坐在书屋里,捧着各大家的名著细心审读,往往时间流逝数个小时都浑然不觉,但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高科技设备的普及,已经对很多人抛弃了传统阅读。
更多人只会通过各种软件进行碎片化阅读,而难以真正耐心的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篇文章,所以想让现在的学生完全领悟鲁迅先生文章里的思想,尚需要自身思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但就目前来看,在课本里收录的做法,并不能最好的将这种效果最大化,倒不如真正喜爱鲁迅先生的人自己去寻找,更像是一种对于信仰的执着,比在课本中经过生搬硬套的学习要强上许多,也能体现出文章真正警醒世人的价值,不求多数人共鸣,只求少数人明悟,大致如此。
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写作,周作人的散文写作,这是近现代文学公认的两大脉络,但是鲁迅的文章近些年引发出了很大的争议,乃至于被请辞出语文教科书就是一种例证。不是鲁迅的文字不好,而是当代的读者已经对那种生硬的汉语产生了阅读障碍,那种汉语是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我们在文章偶尔引用那种文字的时候,也觉得突兀,很不方便。周作人的文章亦如是,如果不是专业研究的需要,很少有人会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品。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在破坏和形成自己的传统之间摇摆不定,真正成熟到可以成为典范的,是汪曾祺的作品。之前跟几个朋友聊天时候提到,沈从文与汪曾祺这对儿师徒之间,到底是前者的作品好,还是后者的作品好。有人说是沈从文的好,因为他的小说给现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流,可以看到未受政治风暴侵染,延续未中断的民间和古典传统,充满了自然气息,健康人性的写作理路。解放后都说沈从文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可见西方也是很认同中国文学中的这一脉。但是从当代文学的眼光看,沈从文的作品的问题在于,他的文体是古旧的、未成形的、拗口现代汉语写作,这种文体让现代的读者阅读产生了很大的隔膜,而同样是文白相间,同样是描述古典意境,汪曾祺的文体是已经成熟到平易、流畅的汉语写作。鲁迅的文章被请出课本亦是如此。
鲁迅研究中有很多好的学者,他们能把鲁迅的思想挖掘很深,化为我用。但是鲁迅研究的很多著作都缺乏一种同等的高度,即是说,你能诠释鲁迅的思想,但是没法用鲁迅的方式表述出来,于是很多著作的书写显得晦涩难懂,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学者都没有领悟鲁迅对语言的诗意与审美的锤炼,对文体的重视。唯一能找到的只有思想,思想,思想。从未想过,就算是思想也需要交流,需要鲜活的表达方式,需要别人的理解,才能有新鲜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文体意识的忽视和欠缺,导致现在的鲁迅研究停滞不前。年轻人对鲁迅不再感兴趣,不是因为他们读了鲁迅的文字,恰恰是他们没有读过鲁迅的文字,只是读过鲁迅的研究,从那些转述的只言片语,残片断章中拼凑出一个愤激如火,金刚怒目版的鲁迅。
不想回答。但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所以回答。为什么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鲁迅很多文章都特别黑暗,在当时背景下是一位思想新颖、观点尖锐的文学家,在现代背景下就是一个全是负能量的愤青。我多少有受到他的影响,所以高中有一段时间特别愤青。所以鲁迅的文章从小学课本上删除是对的,因为鲁迅的思想就是质疑一切批判一切,还特别难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这种思想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现在也一样)。一件事情他是完全看不到好的那一面的,他讨厌封建社会所以讨厌身边的中国人顺便也讨厌中国,但他讨厌中国的原因是因为他希望中国变更好。我现在最喜欢的作家还是鲁迅,因为他尖锐讽刺还黑暗,并且喜欢血淋淋赤裸裸的展现,不加修饰的那种。现在的社会,就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多看看新闻联播,多传播传播正能量。中国养猪政策还是可以的,作为人口大国,至少没有像印度一样。不管底下有多肮脏,表面也要光鲜亮丽。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一样。我还是庆幸我读书的时候学了很多鲁迅的文章,虽然这种思想并没有什么卵用,还经常给自己添堵。 作者:一头有思想的猪。
太愤青了吗?在那个时代(鲁迅那个时代),需要一腔热血,去冲出一条路。甚至来不来思考与等待,不想在沉默中灭亡,便需要在沉默中爆发。那个时代,需要的是刀枪,针砭时弊,口诛笔伐,需要以尖锐甚至刻薄的文字去唤醒人们的思想。哪怕伤人伤己,也要撞出一条路,不然便等死。毕竟,那个时代太黑暗,需要愤青,去点亮,去唤醒,去抗挣。而现在,不需要。现在,需要的是理智与思考,冷静至关重要。只见片面便一腔热血的攻击,是愚蠢。现在,需要的是协商与共赢,和谐与安稳。现在,需要的是笔墨,去创造,去完善。毕竟,现在,算是无内忧外患,当权者站人民的立场,一切都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其实已经很好了,与无论以往何时相比,都要好。但是,也不能违心的说是完美,还是有很多不好的、不够好的,需要去完善。所以,是时代不同了,鲁迅代表的愤青不合适了,而教育者逐渐发现这点了。仅个人观点,有错请指正,求不喷*^_^*。
讲道理,思想是最无实际用处,但为什么会被移出,主要是社会的节奏太快,文章中很多东西已经没有出现在现实中,如:孔乙己式的文人,闰土式的少年,他舅叔式的地主,颠沛流离的社会,还有诸如当时的乡村,以及当时社会的主题。这些对当今社会来说,越来越陌生。而一个人如果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就需要很强的想象力(毕竟基本不存在),这就偏向作家的方向,对这些人是值得推广的。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强硬的追求这种东西,那他只会云里雾里,甚至只会说一句别人的评论:啊,那就是阿q精神;对于这些人来说这只是表现我有内涵的手段,而真正的想法是:如果别人不知道,那我读这些书就是不需要的,简言之,只是为了交流的,否则就是累赘。无用论就是后类人的想法,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学学编程,学学金融,学学会计,等赚够了钱再说(饱后思淫欲)【另一困境:钱是不嫌多的,所以……】
我觉得,退出教材不是没有原因,很多个人思想强烈的东西,不太适合启蒙学习。学不好,理解不好。就像应该大学学的东西放到小学去让学生学,肯定是不合适的。年龄阅历不够,看不懂文章的闪光点,看到的都是些尖刻的言辞和不当的行为。比如曾经几乎大部分人都在课桌上刻过的早和那些对于人物刻画时用到的形容词。而且,有头脑和实际有益的行动的血性才是血性,看看网上那些键盘侠,无脑和愤世嫉俗的意淫并不会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好。看看那么多评论里的阴阳怪调和戾气,这个世界不是光靠键盘和嘴炮就能改变的,你们又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怨气冲天,但是依然活的随波逐流,那么既然这样,就收起你的键盘,好好干好自己的事情,做个好人。还有,那些收钱打字的,祝你们原地爆炸哦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