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人的选择太少了,科举是唯一的一个快速上升又公平的渠道。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里,下层人民都一直是下层,农民世世代代种地,为地主卖命,而上层的大臣们呢,很多岗位是可以传下去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的。下层要往上流动,靠什么渠道?唯有读书,去考科举。
古代有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皇帝要选拔人才,就要用文化人,皇帝也不希望朝廷上的老臣们一直把持着朝政,而是希望有更多新鲜血液来更替,尤其不要是那些老臣的儿子孙子们,这不变成了他们的家族势力吗?所以,从下层提拔平民上来,可以对抗那些老臣,成为新的力量。
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能突破阶层。许多年轻人就寄托着这个梦想。但科举考试的选拔人数,是很少的,皇帝能给的官员职位的数量每年也就那么多。这考试可比今天的高考难多了,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人是考不中科举的。每三年一次选拔,于是他们抱着梦想,又回家准备三年,再继续考试。
因为你既然选择了读书,也就放弃了其他机会——何况其他机会还不如读书好呢,比如经商,商人虽然富裕但在古代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比如当农民,就要一辈子受地主的剥削,卖苦力。而划算来去,最适合的方式还是读书了。
但由于选拔的比例很低,很多人考了许多年都考不中,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成了老童生。这种人是最可怜的,青春都耗光了,还没有得到人生成就,但他们一直做着梦。
首先对参加多次科举的古人表示敬意,小编也是从小考到大的,对考试深有体会。
说到用一辈子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就不禁想起了范进和周进,虽然他们是吴敬梓先生笔下的人物,但这也是对当时科举的反应。
范进中举发疯是我们所熟知的,考中举人激动过度失去机智,被他老丈人一巴掌给扇了回来。与他老师周进相比较而言,范进还算是幸运的。周进是个用全部生命博取功名的人,“苦读了几十年书,秀才也不曾作得个”,这是他平生最大的恨事。
科举就是按科目考试,优者录用为官,学而优则仕。明清最基本的等级有四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周进一辈子就是在童生这个等级。这些科举的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等级。童生指未经录取入学的考生。秀才指已被录入县学州学的生员,已被承认是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方面享有一点特权,比如可以免掉一些差役,可以到县衙说事等等。秀才再升一级就是中了举人,这是承认他官的身份了,即使不做官,也进去了特权阶层。举人经过会试、殿试成功的成为进士,那就可以在翰林院或者中央六部任职,并为以后进一步凤凰腾达做好铺垫。
考试等级决定着社会地位,有句俗话也说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或许就是大部分学子追求的目标了吧。
以你现在的学历水平放到古代是哪个等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