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犹太人的发现和西方传教士是密不可分的。1605年,传教士利玛窦无意中结识了中国的犹太人艾田,于是就发现了开封的犹太社团,这发现随即震惊了西方,成为长期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
早在北宋时期,一批来自波斯的犹太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首都,即今天的开封。据史料记载,他们曾向北宋进贡西洋布,深得皇帝欢心,于是皇帝允许这些犹太人在中国自由居住和生活,他们既可以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与汉族通婚的。
不仅仅如此,皇帝还赐给他们十七个汉人姓氏,其中最主要的有七个大姓:赵、艾、李、张、石、金、高,张,总共八大家族。其中的赵姓,则是中国宋代皇帝赐姓的。不要小看了这些中文的姓氏,它们极大地帮助犹太人融入了中国社会。
进入明代以后,开封犹太社团进入了鼎盛时期,已有500余户犹太大家庭了,大约四五千人的规模。他们能在中国使用汉语,与外族人通婚,穿戴汉人的服饰,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待人处事接物,参加科举,自由的就业,取得了商业成功。甚至到了清代,他们有的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比如开封犹太人赵承基,他曾任大梁道中军守备,是最高的一位开封犹太人。1679年,他还出资修建过犹太大会堂。
据史料记载,开封的犹太人甚至出了佛教徒,1866年有一位犹太后裔皈依佛门,法名本道。进入20世纪后,上海犹太人试图帮助一些开封犹太后裔恢复犹太的传统。但是大多数开封犹太人对于犹太教基本的知识已经一无所知了。
整个开封犹太社区在过去一两百年里几乎没有举行任何的犹太传统节日活动,而是像汉族一样保持着送神日、接神日、中元节、清明扫墓、祭祖等风俗。
中外学界曾经对于开封犹太社区在华衰变有过激烈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少的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开封犹太社区在中国社会的消解与开封犹太人的通婚、科举考试、中国宽容的宗教政策、中犹文化相似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之不同的是,有人认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最根本动力来自犹太社团内部思想观念上本质的转变,即犹太人对犹太教信仰的逐步淡化与对儒教的深层次的认同,并且认为犹太教的儒化过程正是开封犹太人的同化过程。但有的学者认为开封犹太社区的消解恰恰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相容不同团体的能力是有限的。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但是有一点总是保持一致的,就是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西方传统中的反犹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