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知道马未都先生以及他的私人博物馆是从他上“百家讲坛”开始。他在“百家讲坛”这个科教类的栏目上讲收藏,先后讲了瓷器、家具和杂项。这个题目挺杂的,不算太好讲。马先生不同于那些大学里面的教授们,他幽默,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在讲述的过程中夹杂了很多有趣的经历和经验,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趣味性。
参观过观复博物馆。里面的家居馆和门窗馆,在国内绝对是一流的。开放式的布展以及系统的展品。当时还赶上一个特展。本来以为一家私人博物馆不会有太大的实力,有基础展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有能力搞特展,说明手里的东西真不少。
还有,自己经常会看凤凰台有一个叫“锵锵三人行”的谈话类节目。窦文涛插科打诨,节目比较轻松。马先生经常做嘉宾。节目中他展现出是一个阅历很丰富的人,对于中国社会明白、透彻。窦文涛的“圆桌派”也经常见马先生身影。
马先生自己也经常出镜。固定节目有广西台的鉴宝节目。这个节目倒没怎么看。再有就是自己做的“观复都嘟”,一个谈话类节目,涉及到的题目也广泛。但不管题目多广泛,最后都能回到收藏上,展示自己的藏品。我喜欢“都嘟”这个节目是因为他讲述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已经没了或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自己亲身经历了,听听故事也好。
马先生现在很红,根源在于自己扎实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及自己热爱的行业被社会所认同。时代啊!
马先生经历三个阶段,上学不济,是社会原因,不是他个人原因,然后一直自学,一般人做不到,然后是做编辑,也进入过影视业,他非常自律,经得住诱惑,觉得影视业不是自己喜欢的,直接退出,受王世襄老先生指点,或者影响,进入收藏阶段,收藏是他一直的爱好,直至以此为专业,看马先生的经历,不羡慕他有多少财富,只敬佩他为了自己爱好不断学习,不断的成长,非常人所及,直到开办自己的博物馆,并同步电视视频讲座收藏知识,开办各种谈话节目,而中国收藏需要马先生这样的有为之师,只可惜太少了,他把收藏普知识及到普通老百姓,而且特别接地气,因为收藏,他博学多才,是个杂家,他不是官方版的收藏,是一点点一个个积累出来的,所以他的成就没人可以与之比肩,我特喜欢他的各种谈话讲座,都是深入浅出,谈做人做事,做知识普及,做为收藏家,他十分成功,做为财富管理,他办理博物馆,利国利民,做为知识传播者,他当之无愧,是大师
成功的收藏家!中国传统文化爱好推广者。但也犯了普通藏家的毛病。中国文物上下8000年。从8000年大地湾文化开始至今。有太多璀璨夺目的文物。瓷器虽然挺好。但在历史长河中也不算什么。过多的追捧近几百年的明清瓷器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有民族情怀的收藏家!收藏应该从华夏文明开始至今每个时代藏品都有收藏才算完美。中国先祖们如何在远古彩陶的器型和制作基础上改进,发明。演变成如今完美的瓷器。何况引国人骄傲的也不只有瓷器。远古的彩陶,商周青铜器,汉代漆器玉器,唐代鎏金器都是同时代最好的东西。瓷器流传几百年光亮如新好多人会惊叹。彩陶在地下腐蚀环境中保存几千年还和新的一样。只怕没多少人关注。毕竟几千年前的东西怎么有瓷器美呢。
我记得马未都最早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后《百家讲坛》时期,马老以收藏家和北京老一代顽主的形象出现在节目中。很多人被这个有着一定学术属性却平易近人很接地气的大爷产生了好感。大概就是差不多的时间,马老也经常出现在窦文涛的节目中。节目里马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时不时的还会调侃嬉笑。一双小眼睛总是眯缝着,一头花白的短头发,略微肥胖的身材,笑起来敦实可爱。后来参加了多档文化类节目,并且有了自己的《观复嘟嘟》。这期间圈了很多粉。很多人都喜欢上了这位,拥有专家属性又平易近人很接地气的老头儿。
收藏文物的水平如何,应该让专家去说,以评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大致有个了解。文物以外的杂谈,面广不易听的全面,但从其杂谈的內容看,有的问题就不尽其意,因为他必竟在內容的选择上,有熟悉的和模棱两可的以至不靠谱的,深究吧,(比如骑自行车链子都蹬红了之类)不值当,肯定是嘴不对心。不究吧此类问题涉及很广如书画,就是他的弱项,掰扯不清,又如洛阳铲勘探更是荒谬。所以,出言慎比庞杂靠谱一些,毕竟不是全方位的知与识者吧。
马老在收藏界里并不是太受人待见。原因是很多人质疑他的专业水平。再就是他经常在媒体露面,有特意经营自己公众形象的嫌疑,商业气息比较重。大众喜欢他的其中一个原因也只是他知道的比平常人多一些。至于他知道的那些,特别是专业以外的东西,那就是仁者见仁了。马老人脉广是真的,有这么好的关系,又有些能力怎么也不会混的太差。其实我们有时候不应该盲目追捧谁。他们固然成功,但是他们也是人,所说所做都不能都去过度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