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人会有类似的心态,不是觉得薛宝钗虚伪,就是觉得林黛玉尖酸。世人有太多主观感情投资在黛玉身上,而宝钗刚巧是与黛玉唱反调的。
黛玉追求爱情,而宝钗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生来她是个妇女,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则前途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作者刻划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即使活在今天的社会,人生方向也是成功的。但在作者眼中,宝钗的人生却是个悲剧。
宝钗最后得到了胜利,但却不能拥有爱情。她得到了物质的滿足,却无心灵的充实,这难道不比黛玉更可悲?
宝玉、黛玉、宝钗三角恋的结局,宝钗是要与宝玉成婚,这个必须的,因为这是黛玉悲剧的重要部分。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但却生了一子,这也是普通不过的结局。虽然庸俗些,但也算是中规中矩的了。
笔法狡猾至极,明明是有深刻含义的事情,偏偏给个俗之又俗的解释,大家记不记的秦钟和智能儿相会的馒头庵,本来是和铁槛寺相对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看看曹公是怎么解释的:“原来这馒头庵和水月寺一势,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如果只是粗略阅读,大可只关注这些逸闻趣事,深度阅读,则可体会其中深奥,这才是俗和雅的完美融合。
当你觉得某本书或某种文化对你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极小概率是因为这本书或这种文化太过伟大,而更大概率是或许自己的视野仍然有极大的开阔余地。
历史的方向没有出错
警幻不是在引导宝玉,而是引导像宝玉一样的读者,入红尘梦容易,醒红尘大梦,难!
我看《红楼梦》,侧重放在洞察作者的写作技巧上。一番苦旅涉跋后,终于了然了《红楼梦》荒唐言满纸、出笑字盈眸,并蒂花竞艳、双头鸟爭鸣的阳文展现。受“千里伏脉”的启诲,又发现了以每断句首、尾字连珠成句的“忐字心经”、“忑字心经”,特别是以奇字句中字连句的“忠字心经”。由此拓展,我破解了《红楼梦》书中书、文中文、话中话、诗中诗、联中联、医中医、药中药、方中方、鉴中鉴、剧中剧、梦中梦、情中情等妙笔生花敷设的高深莫测。《红楼梦》阴文的内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句做心切面面到”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