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当代人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传统武术原本由古代战场搏杀技术演变而来,不苘花招,古朴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具备实用,实战的价值!传统武术流传到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得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退化,练习传统武术者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实战技击已经成为普遍通病!正因为如此,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好,被人贬低,谩骂,攻击!中国传统武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吾辈理当珍视!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传统武术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我认为,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应是传统武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传统武术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精髓内容。发挥传统武术的优势,借鉴现代搏击的训练模式,优势互补,打练结合,不固步自封,勇于进取,努力提高实战技术,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理性看待呗!先得弄明白当今的传武从何演变而来,当今的拳法溯源而上一般是由兵器演变而来的,在古时某代民间禁用武器后,才演变成的拳法,各拳法的身法步法的发力原理也是顺应使用兵器的发力原理。要说传统武术不能打,那我想问传武都流传了几百年了,几百年来难道就出了你个明白人?练传武的傻了几百年?创立散打的老前辈们哪个不是传武的高手?没有他们将拳法、腿法以及摔法与现代搏击巧妙揉合就没有今天的武术散打。说散打与传统武术亳不相干,那是标准的数典忘祖。说到这,也就能明白了,散打要比传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格斗要求,它见效快、对抗性更强。我们也不能被眼前的业内乱象所迷惑,哪个行业没有李鬼?练传统武术就全被贬低到手无束鸡之力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建议你去当地的拳馆去实地看看,看看他们怎么练功的,怎么练散手的,增进了解,你即便是业内高手也总有取长补短的地方。还有瞧不起传武的年轻人,比方说你去老前辈们切磋的地方,千万谦虚,搞不好一个练跤的六七十岁老爷子能摔的你失去方向感。借用八十三岁李宝如老先生的一句话,传武是多少辈老前辈留下来的好东西,要珍惜。
认为中华传统武术能从久远的过去延续发展到现在,可以证明其是有充足的民众爱好和传承的。之所以会造成现在许多民众的质疑和轻视,原因应该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民众对传武搏斗实战的失望,另一方面则是所谓的传武大师夸大事实大量收徒圈钱,教的尽是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从不努力要求适合实战的速度力量的练习。事实上,若在擂台上,双方有着相同的力量和速度的话,传武全身各部位的柔韧和灵活将明显优于对方,而且可用于防守和进攻的方法和手段也多于对方。所以,只要传武者象现搏一样让连续进攻的速度和力量上去了,那么在擂台上,传武是优于其它搏击并会有许多人爱好并传承的。
中国的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各门派都有传承,但它不同于现代表演、比赛那种所谓的传武。真传是能打的,不是人们议论的那么不堪一击。另外,还要看你个人练的怎么样。
现在有些职业搏击运动员也在练传武,他们有与传武切磋的经历,觉得学传武对他们有益。王赛在学七星螳螂拳,刘文擘也在学七星螳螂拳,他俩是一个师父--梁洪政。七星螳螂拳在大连的一支,王云生(七星螳螂拳创始人)- 王传义(由于父亲早亡,由爷爷王云生亲传,按江湖规矩排为王云生的徒弟范旭东的第五弟子)- 迟学元 - 梁洪政这是一脉嫡传。王赛、刘文擘等多次与梁洪政交手,基本赢不了,他们觉得七星螳螂拳值得他们学习。
传统武术自身的特色;文化的体现性,拳术的起源,拳的动作命名,套路的演练形式,劲力的练法等都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动作的名称,金鸡抖翎、怀中抱月、白云盖顶,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在训练中分享与学员。套路的审美与书法的关系,法的审美标准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武术套路也如此审美,如何在教学中把这种思想分享给家长与学员,这也是现代家长需要的东西,也是合国家教育大纲的主题。等等这些思想即能让学员受益,也是学校、家长认同,这种服务性就越能走长远。
传统武术要进行改革,保持自己的特色,吸收其它武技的成功之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入现代化的社会,武术本身就已经退化成一种体育项目,更多是健身、修心,防身的需求大大减少,尤其是社会越是安定,法律越是完善,格斗技能的需求越发被漠视。在商品化的社会,武术本身不在是一家独有,而要转化为顾客提供一种服务,如何服务好不同的群体需求,成为当下传统武术必须要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