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盖大观园的用钱,书中提到的有两处,第一处是准备盖园子时贾蔷说的: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第二处在第五十三回,过年了,乌进孝向宁国府缴庄子上的出息,贾珍嫌少,向乌进孝苦穷时所说的一番言语:贾珍道:"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 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贾蓉等忙笑道:"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 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盖大观园是宁国府没有出钱。
宁府和荣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是血缘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必定是同生共死,可以视作一体。但平常过日子两府经济各自独立。说到盖大观园这一件事,没有直接提到银子的来源。不过,大观园的地基,是宁荣两府旧有花园加上另外拓宽的土地,意思就是说大观园成了宁荣两府共有的后花园。这也是为什么宝黛钗等人可以入住的原因之所在,如果离旧宅距离太远自然不可能让一群孩子去独自居住。大观园因为是由宁荣两府的花园拓展出去的,所以在建筑的时候省了很多钱。另一方面,盖大观园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贾元春虽然是荣国府的大小姐,代表的却是整个贾氏家族。两府的人都称是咱们家的娘娘。据此看来,宁国府是既出了地,又出了钱的。毕竟是个大工程,荣府只怕独木难支,宁府不可能不表示。
虽然接驾的是贵妃不是皇上,银子花得不像淌海水,也得像淌河水似的。书里关于修大观园钱的来源只写了一处。贾蔷向贾琏汇报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所用的银子的事情时说: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只有五万两有出处,其余的均没有出处。那么贾府哪里来的这么多修建大观园的银子,润杨认为是林家的银子。修建大观园的时候,贾琏陪黛玉回家奔丧,刚刚回到贾府。林家没有什么直系亲属,只有林如海的几房小妾,因此林家房产,田地,都应该折合成银子带回了贾府。用在了修建大观园上。当然了这些银子是以荣国府的名义拿出去的。
我认为,王熙凤曾经说过,宝玉和林妹妹这两个人结婚的钱不用官中出,用贾母的体己就可以了,这就说明他们的婚事是由贾母做主的,所以说,贾府很可能是动用了林妹妹的财产,而且林妹妹本身就是很有财产的,林家几代都是做官的人,积累下来的钱也不在少数,还有贾敏的嫁妆是应该由林妹妹全部继承,而这些钱在林妹妹再次回到贾府之后完全不见踪影,而贾琏又说,发了两三百万的横财,由此可见,贾府应该是挪用了林妹妹家里的钱。本来想的是让林妹妹嫁给贾宝玉,那么这笔钱都相当于提前就动用了,但是很遗憾,林妹妹并没有嫁给贾宝玉的福气,这笔钱就白白的被贾府挪用了。
贾蓉对乌尽孝说:“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乌尽孝认为荣国府是皇帝老丈人家,一定会赏很多钱。贾蓉就给她分辨,其中涉及到了修盖大观园省亲花钱如流水。荣国府负担严重,省亲后每年都要亏空几千两银子。这段话表明修盖大观园是荣国府出的钱。毕竟元春是荣国府的。两府同宗,却一直分家另过。断乎没有财政同使的道理。但因为两府毕竟同宗。宁国府是出了地方的。修建大观园时就是将宁荣二府的花园打通,连在一起,再外扩。
宁国府献出了花园,再结合贾蓉说荣国府盖花园子可知大观园的钱基本是荣国府花的。那么荣国府能支撑修建大观园的钱么?我认为可以。大观园虽然造价不菲,可因为在原有基础上扩建,还是比较省钱的。贾琏就说非常妥当,再不要改了。显然这样比较经济实惠。荣国府的爵位以及家底都要比宁国府为高。虽然宁荣二公都是国公,但贾赦贾珍只差一代,爵位贾赦还是一等将军,贾珍已经是三等将军了。荣国府人丁兴旺,家业也兴旺,宁国府却在贾敬贾珍等人手中挥霍起来。也许这也是荣国府贾政当家的唯一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