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感受到人到中年的应该就是头发了吧,有一天早晨,我在梳头的时候突然发现鬓角竟然有几根白头发,没错,不是一根,而是几根。我惊慌失措地扒开头发,细细地查了查,这下更沮丧了,因为仔细一看更多。小时候写作文一直写谁两鬓的头发斑白,那时候只是看别人这么写,也就跟着写,没想到一个人头发变白,最早真的是从两鬓开始的。那个早晨,我的内心一直充满了恐慌,有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忍着疼痛把所有白头发拔了,两鬓的头发拔起来真疼啊,可是我还是咬着牙拔了好几根。好像拔了它们,就不会再有白发一样,真是自欺欺人。
紧跟其后的应该就是肠胃了,小时候读《廉颇蔺相如传》,其中有一句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因为那时的我每天都没吃饱过,胃里好像有一个钩子,看到天上的云彩都想钩下来尝尝。上初高中的时候,每天晚上回家都九点多了,饿了一天,我能吃得下满满一大盘子面,大清早五六点起床,还能吃一大碗土豆。可是这几年我很少在晚上大吃大喝了,那天晚上吃了顿水煮牛肉,不过是吃了薄薄几片牛肉,那个晚上我几乎可以用坐卧不宁来形容了,胃里感觉装进去了一个大石头,而在十几岁的时候我感觉我能吃得下一头牛。
吃不下还倒罢了,还可以安慰自己顺便减肥了,哪怕吃得再少,体重也跟老年人的血压一样,高居不下,最让我痛苦的是连我的瞌睡都打算抛弃我了。这几年我发现我睡得越来越晚,有时候九年多困了,我都挣扎着不敢去睡,因为一旦晚上睡得太早,半夜两三点就会醒来,那时候醒来只能躺在床上,如同一条搁浅的鲸鱼……
这些都是人到中年的感受,这种感受就如同慢慢陷入沼泽地,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往下陷,可无能为力。
这要从生活的青年、少年或儿童期来判断。如果人到了中年,还能冷静摸索。那个年龄时期,是怎么样的幸福。到了中年,这种幸福生活就自然加倍享受了。如青年生活幸福,找到生活模式用心加载中年生活。那中年幸福质数加一青年幸福在内,如果加载的幸福感是儿童幸福生活。中年幸福质数就要加:儿童、少年、青年三倍幸福感受,如果不懂身体生活。那就在现在的中年生活开始,满足身体向大脑发出的成长健康生理需求。这是在为老年身体生活打牢固的健康基础,别如同那些不懂生活的人。一到老年生活,就已经身体病倒。没享受到晚年幸福生活不说,还成了儿女家人的累赘!
古代认为中年人,是社会、家庭里的主力。可到了高科技现代,中年人才只是老年人眼里的“小青年”。因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人身体健康并可以长寿。有这些人类生活年度最长、最老并健康的老人指点下,中年人能醒悟幸福生活就越美满!
下面有科学文化的晚辈,上面有经验丰富的老辈。中年人的生活:偷着笑吧!
外表或许还保持着一尾青春,内心开启了新的副本,回头看一下身后的风貌,平常却是独家定制,那种无奈虽败犹荣。中年,渐渐不可以袒露出脆弱,表现幼稚,悲催时勉强自我安慰还在成长,再往下走,宿命感就强烈起来。
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旷,是生命曲线上的一个极点。站在这儿,来路一览无余,去路上能搅出的动静也大致不出其右了。人生像魔术师抖开了他的包袱,不会再有太多的神秘可言了。
像被河水冲刷的船,仓促地到了中年,体态、面容、眼神、心境都被盖上了中年的印戳。回头望去,乌飞蝉噤、红枯绿瘦,青春已溜得不见踪影;向前看去,鹤发鸡皮、枯萎蹒跚正在逼近。
到了中年,学会了选择,知道了拥有快乐的重要,没有迷茫,用前半生的感悟,消磨后半生的执着,走过,看过,但还得努力,为的是用尽力气,去赶上明天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