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获取知识、学习经验的最简单、最丰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但确不是理解效率最高的方法,因为大部分人吸收信息最好的方式是听和实践,但听和实践往往比较困难,没有太多的机会,同时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成本。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先读目录;读完书之后,不要忽略结语。浏览目录可以大致了解一本书在讲什么,阅读结语则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印象。给要读的书籍分类,给大脑适当的提醒和准备。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将书分为“工作和学习性书籍”和“娱乐性书籍”。或者“目前能够理解的书”和“难以理解的书”,对于难以理解的书,打磨好自己的基础知识后再去读。阅读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搞清楚自己想通过读书来获得什么。阅读只是达成目标的一个途径。
在阅读的同时,不要为了追求速度和数量而粗度或者随意一读,虽然很多书可以略读或者随便读读,一目十行,但是真正的经典需要细嚼慢咽,仔细品读,做好阅读笔记;比如道德经、论语,篇幅不长,总字数不多,但是要读完,可能要花上几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去读,去理解去消化。而且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包括阅读时间的集中化,和阅读期间禁止打扰和分心,这样阅读才会有效,长期坚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积累起一定的阅读量,从量变产生质变,不断提高你自己的阅读品味和水准。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读一下,有时又不读,可能今天读完一部分,下次再读的时候已经忘记前面讲的是什么了,这就很难讲一本书看完。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其中之一就是每天固定时间的阅读,将阅读时间习惯化,比如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每天晚上睡前阅读,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以上,就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必要。
读书不仅仅是读进去,还要说出来,不说出来写出来也行,这样才叫消化知识。纯粹的输入没有输出,那除了消遣的目的,就是无效阅读。俗话说“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挑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看。这是建立在第2步的基础上的,在对目录有了研究之后,可以挑出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比较重要的章节来看。也可以分析阅读是更复杂更优质的阅读技巧,但也需要反复咀嚼反复理解一本书,直到这本书成为自己的为止。
一本真正的好书,总是包含很多主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说,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欢,才子看见缠绵,变革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先读完整本书,你就无法自己所需要的主题阅读。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我个人觉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到达掌握分析阅读的方法去阅读1本书,基本就够了。但是我觉得只是用这个方法读完1本书,并不算完成阅读1本书。阅读完1本书,只是完成了吸取知识,还要做一下自己的思考,然后输出。如果只是输入,而没有思考输出,对于要从阅读中获得心智成长这个目的来说还远远不够。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把“阅读—思考—输出”这个流程跑通,才算是真正完成阅读1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