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性
昆明话既然属于官话方言,就有官话方言的特点,并包含了许多的传统语言成分。昆明的老人至今仍把“肉”字念做“如”,这样的发音据说就是古字“肉”的发音。另外还有一些昆明话中的词语是可以在古文中找到出处的:
包弹(“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
血胡淋拉:{古}血迹斑斑。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
鏖糟:{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元代杂剧
蒙松(音):{古}小雨。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含(音):{古}夸奖人精明能干,今多用“含实”。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相干:{古}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与你有哪样相干? 来源:《汉书》
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难有确切地论证,因为并未有很翔实地记录考证昆明话发音和语法的著作,也没有一本很全面记录昆明话的著作,对于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还只能靠推测,但很词语可以在古代作品中找到,比如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腌臜”(音“阿扎”)一词(出自红楼梦的还有像懒怠,音懒得,就是懒得的意思),在今天的昆明话中仍很常用,意指人猥琐邋遢。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昆明话包含古汉语特点,有传统性是称得起的。
2.时代性
昆明话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推进,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因素也被吸收到了昆明话中,展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原来的昆明人把时髦的事和人多称作“摩登”,笔者推测这个词来源于洋泾滨英语,随着西方资本、文化在中国的步步侵入而被吸收到昆明话中。昆明人形容一件事情很时髦、很新潮就说这事情太“摩登”了;巷坊间,父亲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也会自豪地打趣:“我家出了个小摩登”。
昆明人中,很多人现在仍把火柴叫做“洋火”。云南地处祖国边陲,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中的英法把触角通过越南缅甸伸向了云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产品也随之来到云南,于是云南人在火柴这些西方产品前加上个“洋”字以表明来源,于是出现了“洋火”这样的词语,云南还把白人戏称作“洋老咪”,原因已几乎不可考了,但这个叫法在云南、在昆明很普遍,并且影响深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昆明人把可乐叫做“洋酱油”,十分形象、诙谐。还有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驻扎在昆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队员们食用的芹菜,也被昆明人结合飞行员的形象叫做“飞机菜”,极具时代特点。
时至今天,更多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因素加入到了昆明话中,“酷”、“美眉”这样的新新人类语言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昆明话中了。
3.地域性
各地的方言都具有多特的地域性,昆明话也如此,很难说清昆明话的地域性究尽有几条几点,因为语言,特别是方言,地域性更多是体现在个体文字词语的发音上,但要说情昆明话的具体发音几乎不可能。昆明话中又有许多特有的词语,可划入地域性的特点中,如在试题中提到的“板扎”、“猫哩儿”,“大拽拽呢”等,笔者将在讨论昆明话的生动性和幽默性是再议。
4.特殊性
笔者所讨论的昆明话的特殊性主要指昆明话的语法中的特例。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许多中国方言,昆明话中有助动词存在,昆明话中的助动词“铬(音)”主要在询问时使用,表示是否的意思,如“你铬来?”意为“你来吗?” “铬是你整呢?”意为“是不是你做的?”某种意义上,这个“铬”的作用近似于英语中“do”的作用,实在是昆明话种不同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的地方,但这样的语法形式只出现在口语中,并不出现在书面语中,“铬”也只是笔者按发音而选用的,具体的这个字的写法是不存在的。
5.生动性
昆明话的语气生硬,但昆明人说起话来是极其生动的,颇能使人拍案叫绝。现举几例如下:
昆明人的语气次堪称一绝,李白《蜀道难》开篇有云:噫吁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笔者的中学老师在翻译课文时说,“噫吁唏”译作昆明话是最有气魄,最能反映蜀道之难的。昆明话的感叹词为“买买”或“买买三三”,大声地喊出来,的确很难有其他方言的感叹词能比拟了。
昆明人有形容胖子的一个词:红白滥胀。红,应是指胖人的脸色,白,似乎胖子给人的印象多是白白胖胖的,滥胀,当然是指胖子的身躯雄伟,给人江水泛滥要涌出来的感觉了。这个词难免刻薄,恐怕没哪个胖人甘愿这个词加到自己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的确很形象,很生动。
昆明的口味近于川味,但不及川味辣,也喜咸辣甜鲜酸,但昆明人的口味大开大豁,或者纯甜,或者尽咸,很少让食物串味,所以昆明人有一个形容食物不合口味的词:甜不粘咸。这是一种什么味道?恐怕没人说得清,但却生动的表现了该事物的口味不佳,不知所以,很有昆明特色。
昆明人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因为米线细长而滑,用筷子很难夹住,吃米线要连划带吸,于是就会使米线被从汤汁中迅速扯出,甩起汤汁,所以就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了,之后推而广之,凡是吃带汤汁的东西昆明人都叫做“甩”了,统称为“甩大碗”。
通过以上举例,相信大家是会认同昆明话的生动性的。
6.幽默性
昆明人是喜欢休闲的,崴花灯(昆明的地方戏),骝雀(玩鸟),舂壳子(聊天),弄花弄草,昆明人的市井生活丰富多彩,反映到语言中就流露出昆明人特有的幽默。在此,笔者也举数例。
昆明小学生考试之后,等家长开家长会,考试成绩不佳的小孩心中肯定打鼓,怕回家“吃跳脚米线”。“吃跳脚米线”就是被家长拿棍子教训的意思,米线是云南特有的小吃,状细长,与棍子相似,孩子被家长追打肯定是又跑又跳的,所以“吃跳脚米线”实在是形象又幽默的。
昆明人把给人乱出主意叫做“叫人卖户口册”。把户口买了,实在是很笨了,这样形容乱出主意的人,实在是尖刻的幽默。
老昆明有叫卖麦芽糖的流动商贩,因为麦芽糖很硬,商贩往往用一小吹不断敲击着麦芽糖,发出“叮叮”的响声,配合着商贩幽默的叫卖歌谣:“叮叮糖,叮叮糖,吃了不想娘,想起娘来哭三场。”挑动着馋嘴孩子的食欲,实在幽默。但笔者一直困惑,这样的“忘母糖”哪个母亲敢卖给孩子吃啊?
另外,昆明人把自作多情的人叫做“孔雀”,形容他们“没事瞎开屏”,自讨没趣。刻薄的幽默,但此话一出,说者和闻者必有一人不禁一笑,于是尴尬的气氛马上涣然冰释了。这就是幽默的力量。【来自百度知道,括号内字为本人注】
另,昆明方言语音的特征:
①低沉、鼻音重、不响亮
②平直、少生动
③舒缓、柔和、少变化。【来自百度百科】
闽北语有很多上古汉语词汇,如:说/曰。说话/曰事,话事。外国话/番话/。看/觑。东西/物事。多少/几多。多/济。路/墿。太阳/日头。月亮/月嬭。上午/昼前。中午/当昼,当午。晚上/暗暝。田,种田/堘,打堘。蒸饭木桶/糒甑。吃饭/馌糒。吃早饭/馌早。吃午饭/馌昼。吃晚饭/馌暝。锅/鼎。锅盖/鼎片。厨房/鼎间。房屋/厝。回家/转厝。家门口/厝门头。盖房子/开厝。爷爷/翁子。奶奶/嬤子,阿嬤。母亲/阿妈(新派叫法)阿嬭(老一辈人叫法)。父亲/阿爸(新派叫法)爹(老一辈人叫法)。年轻人/后生人。和尚,道士/长老,道老。乞丐/化馌。混黑社会/赤棘仔。客人/人客。如何/何如。亲戚/亲正。洗脸/洗面,。脸盆/面盆。怒火生气/烧色。丢人/跌鼓。肮脏/龌龊。冷/凊。黑/乌。没办法/冇奈何,冇法解。要是,假如/来是,假使。看透,不指望/觑破目。端正/势正。猪/豨。蛋/卵。没有/冇有,未朆。不/伓。没/冇,覅。一/蜀,幺,一。二/双,两,二。
潮汕方言,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俗称为“福佬话”。有音韵独特、古语义多、词汇丰富、语法特殊、幽默生动、富有表现力等特点,至今潮汕话还保留八个音。由于为特定语言封闭系统,所以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有人形容说“学潮汕话好像是学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汕头语(潮汕方言)是现今中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
北京话主要就是儿化、吞音的口音,不过儿化没有东北话那么多,有些词可以儿化,有些词一定不能儿化否则特别别扭。还有一些特殊词汇,但很多土话我都不会了,只是带一些口音。还有一些词北京的年轻人和小孩儿也会用,比如“抽不冷子”“急赤白脸”“自个儿”“门儿清”……反正北京话和普通话已经非常接近了,所有人都听得懂,但南方方言对我来说就是不可能听懂的
青岛话的发音,是和别处不同的。除了声调上的变化之外,不少词的读法也是独特的。 每到夏天,院子中间梧桐树下的石头墩子上,总是不乏光着膀子,手摇蒲扇,拎着马扎打扑克的离退职工们。 到了饭点,往往会有人拎着一兜子扎啤来喊他们吃饭。“老张,一起哈(喝)啤!” “吼(好)啊,住(等)一会就来。” 院子里一时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们的方言是唐宋时期的古汉语和江南土话的结合吧,一半古汉语,另外还有很多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土话!今天,今朝日,明天是明朝日,后天是许日。吃饭当然是食饭,叫妈是媚,爸就是爸。爷爷是爹爹,奶奶就是奶奶,女人是妇娘人,男人就是男子人!母亲是哀姥,父亲是爷姥,老太婆叫老哀家,曾祖父叫太公。谁知道我是哪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