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无所事事或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我们不是无聊到万念俱灰就是本能地安慰自己——“谁的青春不迷茫”,然后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昂首挺胸地重复着“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的日子,以为“迷茫”就是应该的,以为从不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迷茫”,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正义感去“同病相怜”般安慰别人。
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的过程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就是你认清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局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生命太渺小,幸福却触手可及,但是没有谁能够去好好珍惜。
曾经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就喜欢从众,枯燥地跟着别人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看着这个社会的变迁,才渐渐发现,要做就得做你自己该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梦想王国,所以就得踏着自己的地图走。这样走的每一步,才是你的路,才会越来越清楚。
这该死的迷茫!当它变化的速度比某些人变脸的速度还要快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是应该的吗?当它循环的周期越来越短的时候,你还会觉得它是正常的吗?当你是90后,常说“谁的青春不迷茫”也许可以理解,因为你需要这样去安慰自己;但当你是60后却还整日叨叨“谁的青春不迷茫”,你不脸红吗?
大学的时候,曾幻想着自己在毕业之后,有着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可是发现这份满意的工作,并不能让自己在北上广这座城市中生活的很好。每天继续上下班,可是发现,这座城市生活节奏有点快,压力有点大。为着生计,不断奔波着,因为不想那一天没有钱交房租,然后被房东赶出来。
那部青茫的书,是当时在大理的一家猫的天空之城买到的。在回哈尔滨的飞机上读的它。从候机到在飞机上一直读到着陆,大概一共五个半小时。我一口气从头读到尾。读完之后一身舒快。能把一本书这么专注高速的读完,是因为这本书描述出了自己的心情和三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