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提倡的境界是无为,认为人执着于实现的目的都是有为,不执着于实现而最终依然能实现就是道家追求的。不同于其他思想,道家思想并没有把“我”看成是单独存在的或是特殊的,而是把一切都看成是一个整体。正因为“我”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执着于“我”或“我”执着于什么都是不符合道家思想的。宇宙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大于人类社会的规律,所以人类社会应当效法自然规律的运行而运行。通俗的说,道还包涵了方式,技巧等含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事半功倍的去做,而想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在生活中仔细的观察和学习各种事物的自然规律,道家也是最早提出有和无概念的,比如杯子装水,杯子是有的部分,而中空的部分就是无,有的部分是为了限制水的多少,而无的部分才是装水的空间,万事万物都包含了有和无两部分,单独的一部分是不足以使用的。而有往往代表有形的物质等,无代表的是物质本身存在的规律,特性等。
“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那不就是废话?“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你只有记住道就是万物,万物就是道!心中有万物就是心中有道!所有就有无数个“道”,而所有的“道”都归于其本身一个“道”!想到这里就很头大,无道即有道 有道即无道 何为有道何为无道?都归为“心道”!即人与万物的关系!头大把!"老子“也是人 无非探究了一种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通俗的来讲就是 这座山到底是我看到的模样还是我心里看到的模样!懂否?心中是”万物“,眼中是”万无”,眼中有是万物”,心中是“万无” !最后我觉得在所有历史的潮流中还没有哪个人能到达这个境界。
作为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民族文化,尤其是经典的古文化。在诸家古文化之中我又是对道家文化,特别是巜道德经》一书读得比较多遍的,且做了很好的笔记。我认为:道家文化的精髓是“包容”。因为老子在这本书里,解释“道”的例子,只选择了“水”。他说:“水几近于道”。原因是水养万物,而不占有,更何况水有“七善”之特点。其实,老子他老人家不用指出水最大特点还在于“包容心”,因为“七善”已经隐约说明了这一点。反过来说,若水没有包容心的话,就没有它所具有“道”的“七善”了。
道家思想是思想的独立极端化修行,是纯思维状态,所以其弊端是极静,深思之中观世界万变之化的动态,是思想极虚状态下的与天地万物间的信息交感,所以太虚宫中行太极,道之修是静之悟,必须最终出道,运用智慧助世解困答惑,方是终极之道,道如同路,是脉络的自由连接,最高境界是在一体化状态下,全息态自由对接,完成脉络无限的沟通下的近似于一体无脉络的能力,有无之间,最终必然跨越驾驭有无,达到智慧无界之态,全息无脉络之状,愚人释道,无解别修,因人而异,不可强行。
宇宙以规则孕育出生命,生命产生了灵智,然我们无法挣脱宇宙的大规则,阴阳,动静,始终,万物生死幻灭,都是宇宙运行规则,我们是宇宙规则孕育出来的,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灵智是宇宙的❤和眼,人❤即天❤,我们的存在既是宇宙规则的印证,我们的存在,万物存在,地水火风,不过是能量化形,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宇宙本体,二是本体化形,化形有始终,阴阳是规则,动静以显象,对立以区别,统一既始终,道家修元神,明天❤,求肉身与天地合一,而性灵长存。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说了道是可以遵循的规律,而这个规律不是恒定不变的。“名,可名,........同出而异名”这一段文字对矛和盾做了说明。“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是矛和盾共同的称谓是矛盾(古人称玄),矛盾中有矛盾(玄之又玄),矛盾论是认识道的方法论(众妙之门)。2000年前古人的思想,用现代的辩证法完全可以解释清楚,说明《道德经》是可以被证实的,不随时间褪色的人类思想之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