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刚上初一,老师让每个人选本书在阅读课上读,我手头也没书,正好同桌多一本《三国演义》,他自己也不看,就给我看了。看到第一句就觉得这个三国演义气势不一般,读着读着就入迷了,放学之后就自己去买了一本,很开心地读完了。虽然一开始觉得不太好读,但是慢慢就容易了。看过之后,生字生词认识的多了,写作文也有例子可用了。然后感觉自己的语文成绩就是那时候就上去了,反正对语文的自信心也有了,后来语文一直不错。另外一方面是对历史也产生了兴趣,会读一些历史书,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是还是很有帮助的,觉得历史挺好玩,后来在学中学历史时,也有一定的优势。
我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星期六,我在家里做作业,忽然父母着自行车回来了,父亲把自行车停好,母亲从车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递给我,我一看,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欣喜万分,翻开书,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还没有拼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高涨的情绪,写完作业,我就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让我比同龄人认识了更多的生字。那时候人认字量还很少,为了读懂故事,不认识的就只能借助字典,一本书下来,我学会了不少的生字。
初中时候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多外国作家的名字很难记清,但是唯独这一本,记忆犹新。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应该像保尔一样努力的向上的生活着。“生命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保尔说这句话,就是因为他仍拥有青春,他所说的“斗争”就是他心中坚定的理想,是他一直坚定相信的社会主义理想。
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我整天抱怨这个、嗔怪那个时,这本书让我安静下来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的幸福。首先,我有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第二,我不愁吃、不愁穿。第三,工作也比较好。但是总是不满足。这本书告诉我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迎着太阳走,阴影总在身后。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此书不光有昂扬的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你体验到人存在于人世间,历史中,人文环境中心理过程的大起大落,还有非常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好像会让你单独直面与上帝对话,深邃,不浮浅,不虚伪,不做作。
对我影响最深的可能就是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书更多的是写人性悲哀的一面,比如人与人就像刺猬一样,远了冷,太近了互相伤害,得合适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