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是主观感情,如诗歌,颂词,演讲之类,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渲染,而不是写生式的材料。说的接地气些,比如说说、微博这些语言材料也都有较多的表现成分。典型文学,则是被加工过了的现实,是浓缩的现实,也是赤裸裸的现实,是作者搜集广阔的社会资料然后浓缩的精华,是了解社会的便捷,效率途径。
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鉴赏作品主题既要分析作品的显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想一想社会生活怎样被反映进作品中,时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把作品内容和时代精神,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题时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只要能写出来的作品,无论加工多少次,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主题是由这些要素来共同体现的,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为,人物的片言只语就加以引申、归纳就得出主题,而应该整体把握,深刻领会作家所赋予形象的思想意义以及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作品的创作是文学活动的起点,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所以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和生活经历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体验、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是作家的亲身经历。作品写什么,怎样写,表现什么主题,怎样表现,都是由作家的思想、感情、世界观决定的。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既然主题的表达呈现出多角度,文学鉴赏也必须变换视角。当读者对文学作品主题有了初步判断和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常常会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主题,如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就很难统一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另一方面,读者在对文学作品主题进行具体概括的时候,事实上又很难提炼出一个确定不变,众人都能接受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