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朋友圈里朋友越来越少,组成越来越复杂了。以前的朋友圈就那么几个朋友,我打游戏爆了神装有人和我一起高兴,我吃到了平时轻易不舍得吃的东西有人会和我一起高兴,我去到了一个绝美的地方有人会和我一起高兴,我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过后觉得平平无奇,但当时觉得很开心的事,都会有人和我一起高兴。而现在,没什么人真的会为你的高光时刻高兴了,你自己偷偷乐呵乐呵得了。另外微信成了社交基础工具,熟悉不熟悉,是人不是人的都要加微信,然后就可以看到我朋友圈了,但人和人相处,本来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在有些人面前我要示弱:隐藏实力,在有些人面前我要示强:争取机会。有些时候我要炫富:让爹妈放心,有些时候我要哭穷:让别人舒服。
有的场合要故作闲暇:体现情趣品味,有的场合要表现忙碌:证明生活充实。也许我随便展示下日常都有人觉得我在炫耀,也许我拼了一年的收入显摆在有的人眼里却非常寒酸……
但朋友圈就是什么人都有,我又实在懒得分那么多组,每次还要考虑新组的排列组合。太累了,就不做了好了。
以前有过一天三五条朋友圈的时候,尤其是出去玩,巴不得路边那只松鼠都要拍一拍让大家来看,现在想一想,那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展示。从去年开始关掉了朋友圈的消息提示,忽然自己发圈的频率也下降了,从基本一天一条到几天一条,从“展示生活”变成了“展示想法”,“展示思考”。但是思考和想法,是容易被评判的,也容易引起不愉快,更有时候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几句可能会更好。而展示生活的发圈也变得“有目的”:哪些可以给娃的老师看到哪些不可以,哪天熬夜了需要屏蔽爹妈,哪天大吃大喝要屏蔽教练,哪天工作有情绪还要屏蔽同时老板和客户…对,做人就这么难。对我而言,如果说过去朋友圈是人设的阵地,发什么就会希望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人,那么现在是不care别人觉得我怎么样,不在乎被打标签,别人要眼里我怎么样,关我什么事呢,谁也不如我自己了解我自己吧。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少发圈了,我觉得大概率是因为我成熟了。
任何一款社交软件都有自己受宠的固定周期,每一代不同的群体对于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也都会经历一个从激情到冷漠的过程,拿我们这代人来举例,互联网最开始兴起的时候、QQ空间几乎隔几天就要发表一条说说,时不时也会跑到其他人的空间里留言,再后来上了大学,人人网兴起,因为校内资源丰富,也更有校园属性,QQ空间使用的频率骤降,在人人里每天都会转发一些东西,也会经常发表状态,和远在千里的老朋友进行互动,可大学毕业以后,人人网开始没落,也就是那个时候,微信横空出世,最开始,我依旧把它看成是分享生活的工具,时不时发布朋友圈,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慢慢发现其实微信更多的属性还是聊天,如今在工作中,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很高,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工作群至少有几百个,有一些跨职能的事情一般都会拉群去讨论,这样解决事情的效率会更高,但与此同时,朋友圈开放及发布的频率却越来越低。
因为工作属性,新加的好友越来越多,而在职场上,有些私下的生活是不方便透露给外人的,再加上不同的行业性质导致有些人在工作中是一个状态,在生活中又是一个状态,于是每次发朋友圈都要重新编辑分组情况,这样既麻烦,又感到心烦。有些时候你发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评论的人却很少,有些时候你发一些兴奋的好事情,大家理睬你的也不多,甚至有很多人在私下都会觉得你很炫耀,长此以往,会容易招人烦,即便自己费心编辑的朋友圈底下有人评论点赞、那些人又都是和自己关系不密切,有的甚至都没什么交情的,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公开发布朋友圈。
年少时, 可能一袋糖果都让你开心很久,一个还算精美的包装袋都值得你收藏很久。于是你摆弄很久,把它们摆成最美好的形状,选取最好的角度,用并不高的像素拍下来,然后发到空间,你不在乎有没有人看,只是想记录那一刻的心情。当你渐渐长大后, 与朋友一起去买了很多心仪的东西,别人送了你一件精致的小礼物,在长时间的寂寞后找到了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人,这些时候,却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那种喜悦。别人口中的成熟,渐渐成为了你不得不封闭内心的理由,那些偶尔会起伏的波澜,终归在朋友圈中沉寂下去。
首先,我不是微商,我的工作也不需要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以达到吸引潜在客户的目的。其次,我可以活着在聊天界面和你嬉笑侃大山,不愿在朋友圈里设一个虚拟形象让别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再次,我看到了好的文章会截屏保存,也不想转载到朋友圈搞什么“以正视听,警醒世人”。从次,我不想去发一些所谓高价值的动态,做着虚假钓鱼的无良游戏,贴着自我设定的标签。最后,我的心情随笔可以敲打在手机记事本上,也省的计较发了朋友圈有没有人关心的问题,做些刷存在感的蠢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