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读书后,忘记的是书本的字面,但是它的营养是在自己脑子里生根发芽的。我喜欢读书,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书,感觉现代作家的描述更贴近社会,更能让我引起共鸣。时间多了,自然就培养出自己的读书方式来了。记得我有一次去书店,坐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去埋头研读。在整个过程中,我是享受的,是安静的。当我再次抬起头的时候,突然看到书店要下班了。当时的热忱和兴奋感让我受益匪浅。一直到现在想到书中的一些场景和感情,都会记忆犹新。所以,本质上,读书是不会忘的,忘的只是书面的文字。
我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用心去读书,是不会忘记的。记得小时候开始就非常喜欢读书,我喜欢读一些散文,每次读到一些美句,都会摘抄下来。读得多了,以后自己去写东西的时候也就会用自己喜欢的手法去描绘了。感觉,读书并不是让你背过你喜欢的东西,而是让你去了解,去吸收,慢慢的会发挥出来。
四年前在高中的一个暑假读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前两天看到知乎上一个人问《挪威的森林》讲了什么,本想说上两句,但却突然发现自己只记得书中的女主叫绿子,其他的就连书的主体内容都一点也想不起来。真不知道该怎么让自己能记住或者说汲取读过书籍文章中的内容为我所用。
读书本来就很难全部记住吧,但是读的多了,它其中包涵的内在会成为你的思维,你的修养,你的为人处世。会知道在其他方面别人的思维,会知道在一口井外还有更广阔的天空。会因为书中的字句感动,即使你全部忘记了,还是会有一些留在脑子里的。觉得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读书就像是吃饭,在身体饥饿的时候,说明身体已经把摄入的营养吸收了。然后会想吃东西,继续补充营养。而读书也一样,当自己的只是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时,他也会需要只是的补充和吸收。而我们本质上吸收的并不是文字,而是书中的精华。
对于专业类的书籍,学以致用一直是最高原则。如果记住了而不应用,其实跟遗忘没有差别;如果学到了立刻去实践,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顾问团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那么细枝末节的环节即便遗忘掉也无伤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