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过年习俗不一样。过年都是欢庆的了,我们现在过年好多习俗都已经忽略了,也没像以前那么有气氛了,也就是贴春联啊,拜神啊,吃年夜饭,然后一家人一起做那种好香的饭团子啊,不过拜神好像每个地方不一样,我们那是除夕一次,还要拜天地,初一早上一次,一般是越早越好,求财嘛,当然要早,所以早早的凌晨,就一家家抢着赶早放起鞭炮求财了,然后初二一次,拜龙神,初五一次,拜天地,求风调雨顺,元宵一次,算是年过完了,天地啊,龙神啊什么都要拜,呵~~~虽然是迷信了点,但是很有过年的欢庆气氛,很好玩的,你们那呢?说到这就想过年了。
我家乡在河南豫东平原,过年有很多风俗习惯,大体说来进入腊月就开始有“年味”了,小孩子开始放鞭炮,二十三要打扫房间,送灶神上天,二十三到除夕之间要置办年货,蒸肉包、枣山(主要是供奉先人用)、炸油条等,除夕上午要出族里墓地“请神”(即请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然后要在中堂挂上写着祖先牌位的一张卷拄,贴对联,晚上要熬夜,俗话叫“熬皮袄”,给小孩发压岁钱。初一同族人给老人或者同辈人相互拜年,初二去给亲戚拜年,小孩要看望外公外婆,姑爷看望岳父母,然后初三到十五元宵之间去相互看望其他亲戚,俗称“走亲戚”。
客家人啊,过年习俗特别多!年三十中午烧樟树叶水洗澡,拜祭天公贴对联;年初一不可以吵架,不可以说错话,不可以收红包,不可以扫地;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年初三才可以扫地,而且要把垃圾倒在有三个岔口的路旁,年初五以后就没啥禁忌的了。现在年代更换速度非常快,村里的老人也相继离去,很少有人知道过去的各种习俗了,还是小时候的过年味道浓。
小孩们等在给老人磕头这个小时候是有的,但是我还是每年会磕的,不排斥,这是个蛮好的习惯,毕竟百善孝为先嘛。由于我家在西安,没什么特别的习俗,大概就是全家一起去看看社火吃吃喝喝之类的。家里就行。
过早年。也就是早上过年,大吃大喝都在大清早进行……初一上祠堂。整个村子的人每家每户都要来人祭拜祖先,鞭炮放的震天响。初一吃素。长辈给晚辈拜年发红包。长辈们前往亲戚家,挨家挨户给小孩送红包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