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追求。《周易》里面就讲了很多“中”,系辞中还形成了“位中”“适中”等概念;儒家讲“中庸”,简单说来,“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当“用”讲;道家讲“中和”,即调和万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阐述“中”,但也要求中规中矩,重视“循绳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规则。由此可见,“中”的含义非常复杂,从词义上归纳着说:一个是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的“中”是“上、中、下”的“中”。二是指内心和内在,是人的感情和内在精神,比如“秀外慧中”的“中”就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三是作动词讲,比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中”具有中听、中用的意味。
“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这就是“中庸”的基本概念。与妥协、和稀泥没有任何关糸。中好理解,不偏不倚谓之中,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都是中。只是庸不好理解,“不易谓庸”,易指变化。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物理学中,临界点是中,超过或低于临界点都会发生物理变化。水超过临界会由液态变气态,低于临界点会由液态变固态。哲理中的庸则指变化的幅度越小越好。因为“否终而泰”本身就是”易”的核心内容和做人做事的告诫。何况”中庸”中本身就包含有“合适”、“刚好”的意思。这是古时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古代哲人的一种处世智慧。
说到“中庸”,不能不提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过犹不及”,一个是“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可以理解为儒者的世界观,是从理论上说一件事做得过份了,超出了原有的界限,和事情做得不到位,效果是一样的,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标。而“执两用中”是从实际操作中说,做任何事都不能偏左或是偏右,而是把握住左右两端,选择一条中间的适合大多数人道路来走,或者说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采纳最优方案,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方法论。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差不多,而是非常严格,举个例子0到99之间那个是中庸,或者哪几个是中庸呢?答案非常明白,只有50这一个数才能叫中庸,换句话说,只有在最中间的才叫中庸,其他的中间值根本不能被称作中庸。中庸绝对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孔子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似是而非,差不多的人,也就是孔子口中所说的乡愿,所以孔子才说,乡愿,德之贼也。
中庸教导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应该始终坚持本性、坚持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被金钱、权利、地位或物质享受异化和奴役。君子这样做,就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影响他人。而若人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就会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中不偏,庸不易”,这就是中庸的智慧!
古人只用“平庸”和“中庸”两个这么简短的词,便把人生是有用还是无用、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已经说得透彻极了。古代经典,语言就是那么精炼、就是那么耐人寻味,尤其这两个词,只一字之差,但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便一览无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