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礼记·中庸》把智与仁并称为“天下之达德”。古代思想家赋予明智丰富的道德内涵和要求,最主要的是明辨是非,不受蒙蔽,为此,就要学习。包括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借鉴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学思并重、学以成性等道德修养方法进行修养,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古代思想家们不仅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如“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等修养方法,以及家庭教化、学校教化、乡里教化等教化方法。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
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仁德修养。这在现代仍然是必须的。大学生必须借鉴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积善成德、友贤成德、责己成善等道德修养方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乐群的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主要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虚心学习,认真思考,从而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形成良好的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