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明节,我就想起了杜牧写的那写《清明》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我们家乡这边的习俗其实跟这诗句写的差不多,就是上山扫墓祭拜祖先。当然了,这个祭拜祖先是有讲究的。首先得准备好纸钱、酒水、供品。像这个纸钱通常是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就买了。买回来得一张张的撕开放在太阳下翻晒,这样在扫墓的时候,就可以容易燃烧。而供品需有鸡、肉。这个鸡必须是公鸡,听老人们讲公鸡是“小凤凰”的意思,意喻着吉祥,而且这个鸡头还必须是抬头的,不能把鸡脖子缩到鸡肚子里去。供品的肉,则是脱过水的半生的肥瘦相间的肉。
清明节,一个为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我的家乡在鲁西南菏泽,我是清明节前一天回到老家的,因为我们老家一般都是清明前一天下午去给祖坟上“添新土”。我们老家这边,还没有和别的地方一样推行公墓制度,仍然采取往常一样的土葬方式,每个家族都有他们的祖坟,当家族的老人去世后都会被埋到祖坟那里!祖坟地域有多大没有明确的要求,但都会埋在一起,方便后人清明添加新土、拔草、烧纸钱。当然,有条件的还会在祖坟的中间立块石碑,石碑上记录家族的历史和渊源!
民间习俗,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会有个好身体。清明吃鸡蛋的起源是先秦时代多数地区都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最好的食物储备!吃鸡蛋的同时,还有对煮熟的鸡蛋进行涂色,涂出五颜六色的“五彩蛋”,这里象征团团圆圆的寓意!儿童之间在吃鸡蛋前,还会“撞蛋”,相信许多年长的人每当到了清明节,脑海中都会飘起儿时“撞蛋”的乐趣,“撞蛋”还有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的寓意!
清明节在我们重庆这边是祭祖扫墓,表达我们队先祖的怀恋、感恩、孝顺。蚕花会是蚕乡一中特有的名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名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誅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凳多项活动。
通常去山上给祖先扫墓是一年一次,所以这坟周围的野草差不多都快有一个人头高了。所以借着扫墓的机会,得把墓周围的草给铲掉了。不过得注意的是,不能把草铲得光光的,这样光秃秃的不好看,再者很容易水土流失。通常的做法是,会拿一块草皮盖在坟头上,这样草皮又会重新再长一些新长出来,即美观,又确保坟头不会轻易被吹垮。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一家老小在山野乡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啊。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交探春、寻春,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