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与作者家风家教,独特的成长环境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些东西是学习所不能学到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作者的人生与写作素材。他二十二岁写成《边城》,也是他人生的开鸿之作,也是他处于年少时最想写作品,最贴近生活的时候,虽然用他年少稚嫩的笔墨写刁一幅简单的故事,但他却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代大师的地位。虽然他以后成名了,文化也高了,也会用词修辞了,也会构造更复杂成熟的故事了,甚至用笔老道了,但他再也写不出像《边城》那么美,有磁性的风格了。看了边城,你会发现,中文小说最难写的故事,小说,散文,甚至一切文学作品,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单纯的描述,最朴素的用语,最风俗的比喻写成一幅作品是最难的。越是最平易近人,口语贴心,叙述乡土化,越难写。但凡伟大的作品,不论国界,只要你用最简单的语言去翻译,去领悟作品的真谛,基本上人人体会到的味都差不多。
沈从文成为大师的几个条件:当地山水文化,素朴刚劲的民风与明净的山水;沈从文细致的观察模仿能力;记忆力领会力想像力强;他在保靖给陈渠珍当文书时,看了不少古玩画轴读了不少书。作为文学家,这些条件足够了。过多的抽象和逻辑推导反而会损害文学所需要的形象思维和语言通俗而精准生动形象的表达。
学历不代表什么,他从小就很聪明,在他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教他认字,教他认识药名,他喜欢看一切新奇东西,听一切新奇声响,小小年纪就懂得细心观察、感受生活。他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把所有的经历放在自学上,并坚信只要肯勤学,总会有办法。
家庭教育环境。去过湘西凤凰参观过沈从文故居的应该知道,沈家当年还是很有钱的,有钱的人家当然会注重读书。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读的书不少,这是基础。所以现在的家长如果不注重孩子阅读,对于孩子来的文化素养来说,会是一种缺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看沈从文自传,看看他小时候的经历,逃学和小伙伴天天外面疯玩,他对他周边发生的任何事都感兴趣,唯独对上学不感兴趣。天资聪颖,加上小时候经历丰富,后期懂事时看过大量书籍,使他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这样使我反思对于沈从文的看法,我之前以为沈从文的评价还是蛮低的。但是认真了解之后,不是这样的。夏至清认为沈从文是“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不着痕迹,轻轻几笔就可以把思想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