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部《李尔王》序曲的开端,柏辽兹就用非常舒缓而又沉重的低音乐器,来阐释整部作品的悲剧底调,除此之外,低沉的开篇音乐还能彰显出李尔王,作为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国王所具备的一种威严感,仿佛在诉说,虽然我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我的人生同样充满了不平凡。然后,在中间的主要部分,柏辽兹将音乐节奏设计的非常轻快,甚至听起来会非常激动。柏辽兹此时想阐释李尔王被感触宫廷以后,独自在漫无人烟的野外求生的困难,比如一些大风大雨,饥寒交迫,甚至李尔王一个人的孤独感。最后,通过低音提琴和双簧管的声音共同收尾,又将李尔王抱着死去的第三个女儿,悲伤至极也马上就要离世的悲惨境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故事的悲伤,也是乐器的哀鸣,还是演奏人员的悲情,更是柏辽兹对李尔王一生的致敬。
可惜我没有亲耳听过,想必会用比较悲伤的旋律吧。毕竟《李尔王》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而且是其代表作,被誉为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老国王(李尔王)年老退休了。但很不幸被自己的两个女儿认为成为了无用的老头,从而感触了宫廷,自力更生。而第三个女儿听到这件事之后非常气愤,她对父亲的感情很深,因此,就与自己的老公一起带着病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救父亲,但很不幸,实力不够导致自己被杀死了,老国王最后也伤心的与第三个女儿一起死去了。
不愧是大师作品。个人认为柏辽兹的音乐思想是超前于他那个时代的,其曲风色彩浓郁,感情充沛,想象力极其丰富,乐器编制浩大,常用标题音乐,后世作曲家有一个跟他无论哪方面的曲风都特别像的,他的名字叫——马勒。我推测柏辽兹的内心世界跟马勒也比较像,譬如对爱情的感受。
很有柏辽兹自己的风格,跟故事情感也特别温和。柏辽兹的管弦乐写作各方面都比较棒,说起来,他跟肖邦相反,肖邦是只写钢琴,不写乐队,而柏辽兹是只写乐队,不写钢琴。不同领域的权威。
完美表达了故事中的悲伤与苦闷,但同时又没有彻底沉浸在故事之中,有的人不喜,我却觉得是极好的。尤其是最后,用乐队的悲伤去加强故事本身的悲伤,感情上会丰富很多。
我印象柏辽兹曾经写过这个主题的曲子,整体氛围营造非常棒,我是蛮喜欢的。可惜国内对这种艺术不太叫好,所以不怎么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