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沛的真挚的情感,这是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这种情感,不禁包括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之情,更多的我所感受到的,是作者对阿富汗的爱。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人们提起阿富汗想到的只有战乱,但是作者却知道阿富汗真正的样子。美丽,喧闹,有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或者说,像是一位母亲,使阿米尔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即使移民美国,也对阿富汗念念不忘。
看完《追风筝的人》。连带着也把电影也看了,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最忠实于原著的一部改编电影,几乎完全照搬了小说里的情节和叙述顺序,有的连对白都抄自书本,包括小说里描写的一些细节。我想说的是,不管你属于哪个民族哪个种族说哪种语言,内心都会有一种文化上的烙印,这种烙印自你的孩提时代开始便不可磨灭,这烙印是你会写的第一个字,是你会造出的第一个句子,是你会读的第一本书,是你会背诵的第一首诗,是你会为止流泪的第一个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赎罪的书。人会在不经意间犯错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隐瞒、甚至欺骗,总之不想直面错误,不想承担责任,害怕认错带来的痛苦。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就会忘却,但有些人逃不过良心的谴责,种下心结,备受煎熬。而解脱的办法只有正视它,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逃避并不能减轻痛苦。
主人公的罪恶感来自于风筝,最后,阿米尔和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放飞了风筝,但愿,小男孩的心灵能慢慢打开,在美国那片自由的国土,能慢慢恢复儿童该有的天真,忘记伤痕。子时雪完全有感而发,可能有些胡言乱语的感觉。那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
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对风筝比赛的情节记忆最深。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放风筝的方式弱爆了啊。现在想来,这种风筝比赛的方式多么像孩子们争夺父母的爱呀。不管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他们的手上就会留下细密的伤口,只不过胜利者沉浸在喜悦之中,不在乎那一点疼痛罢了。
原来,有信仰的人,会那么坚定,就算身为仆人,在现在看来有些愚昧的奴性信仰,坚定的那么让人佩服。原来,在重视信仰的国度,信义的重要性已刻到骨子里,他们会正常的背叛,却做不到灵魂安宁,所以,终身会背负灵魂的拷问。好多情节已经模糊,我还会再读一遍的,好书,读多少遍也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