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过中秋节的场景记载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历来都是人文圣地,其繁华景象非他处可比。据史书记载,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贫穷之家,都有设宴赏月的习俗。皇宫中的宴会有乐队伴奏雅乐,可谓高贵豪华。而豪门大户登高楼逛轩之上,一边大排筵席一边饮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产阶级,就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度佳节。至于穷人家,哪怕典当衣服也要买酒欢度节日。等到晚上的酒宴过后,临安城便迎来了全民游玩狂欢之夜。这一夜大街上的买卖一直要延续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点心铺、胭脂香铺这些和喜庆氛围有关的店面都将各色货物陈列出来,史书里记载这个场面寥寥几句就把场景勾勒出来了——“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竞夕乃止”。游人们“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此外在临安的中秋夜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在钱塘江上放灯。在宋代,钱塘江潮水数次侵蚀城东的良田,人们为祈愿平安,遂有此举。数十万盏水灯浮满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灿烂,这种场面在现在只能靠想像了。
明清时期,社会的人文气息得到了发展,这个时期中秋节的风俗又有了不同的变化。同样是杭州城,中秋祭月的祀品除月饼、方柿、石榴、栗子等食品外,到处还挂满了彩灯。人们主要赏月的地方有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及凤凰山上的月岩这些优美的景点,而苏堤之上更是“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上海地区的中秋习俗和杭州相比可就简单多了。现在上海的位置在明代属于松江府,这个地区的中秋活动主要是登楼台、赏月观鹤,因为松江府传说有每到中秋夜就有鲜见的仙鹤出现。到了清代,上海县城有家家户户烧香斗的习俗,形状大概像是宝塔形,里面还要放金箔。中秋之夜吃的东西也比较有地域特色,除了月饼之外,每一家都煮毛豆荚和芋艿,这个季节的的毛豆和芋艿都非常好吃。直到现在上海还有管中秋叫“踏月”的,是因为上海历来没有什么名胜风景,只有一种避灾祈子求福的活动“走三桥”,与杭州苏州这些名胜城市相比逊色很多。
古代: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提到古人过中秋得说说和中秋离不开的酒,古代交通不发达只有借酒来传达思绪,话说杜甫在出游当时宿迁时喝了当地洋河酒,绵柔的,口感俱佳。倍感幸福作了很多优秀诗词。
中秋节到了,古人过中秋的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地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案桌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当然少不了吃月饼,共赏明月。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的话,我想回到古代去过中秋节。我觉得还是古代的中秋节过得比较有意义,比较有仪式感。不像当今的社会,感觉就是比平常多吃了一点好吃的。我觉得古代燃灯这个习俗很有乐趣。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