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有两种途径,一种间接的,一种直接的。间接就是从朋友那里或者是网上看书评来看的,直接的就是自己的观后感了,首先,看正文之前,看前面的序言、目录肯定很必要。序言是作者、译者对内容的评判,这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书中内容的评判和思考。目录是对书内容的统领,是很有逻辑性的。如果一本书目录里都混乱,那肯定不会是一本很好的书。其次,看作者行文中的价值观。如果作者的价值观就明显错误,或者你不能接受,那写得再好,你可能也看不下去。
判断一本书写的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阅读者的欣赏水平。同样一本书可能会出现几个不同的理解,虽有不同理解但也都认可此书,这就说明这本书写的好,雅俗能共赏!反之,如果这本书太过深奥晦涩难懂,只有极少部分读者看懂,绝大多數不理解,那这样的书,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影响范围之广年代之久,又有谁能诋毁呢?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说“找书就是找自己”读一本好书对人的提高是显著的,他会让你少走很多很多弯路。一般来说读了书就会有体悟,而且人与人一定不一样。同样的内容你觉得好,别人不觉得,这是由于三观和审美决定的,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个人认为,积极向上的,阳光的,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就是自己的好书。
我觉得是看遣词造句、逻辑结构、故事是否讲清楚了、是否吸引人、是否有思想性,给人启发、语言风格等等,都是评判的依据。不过这常常与读者个人的阅读喜好、兴趣、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关。比如就文学阅读来说,有人喜欢网络文学,有人喜欢纯文学。又比如,意识流作家的书,有人觉得好,有人就是看不下,认为不好。
判断一本书写得好不好,是看它的社会影响力,看它对人世的裨益程度。需要借助时光。究竟是顽石还是金石?让时光给它开面,让人心为它鉴定。有些书在短暂的时光里可能不被人们所接受,但假以时日,终会露出“芳华”。
判断一本书的好不坏,含义太宽泛,首先取决书的内容和适应者的范围,好书的定义是因人而异,因书的内容而异,适合个人口味,能从书中获取知识,能量,解惑,动力,了解历史,临摹书画的宝典,就都是一本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