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书其实应该读的蛮多,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当年也刷过网文,现在也不觉得有多丢人,当年的眼界限定了自己的欣赏水平,反而可以想想为什么那么烂的书都能卖的那么好。恩,我就是那种每天必须要看带字的东西,小时候上街看小广告,没课外书能看字典解闷的人。上学的时候是个穷鬼,刚出来网络小说的时候简直救了我的命,因为根本买不起纸质书。小时候因为家里不肯给买课外书,常年混书摊,连四大名著都是借同学和买盗版看下来的,左手经典名著,右手诲淫诲盗。很多年后才能知道,没有对比,看不出好坏。但是这个好,要你经历,坏也一样。读书的质都是从量看起来的,量都没有看过的人,谈什么质。看到很多人说,读过烂书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但是不试错是没有人生的。我还是觉得多读书比较好。任何有救的人,在看烂书被套路了三五遍之后自然能学会放弃,学不会的,也就学不会了。不如说,读烂书,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我看书有个习惯,无论好文烂文我都要看完,不然特别不爽……(烂文我就想看看到底烂成什么样)题主是说看烂文什么体验……我只能说看烂文生生把我变成一个胆小的读者了,不敢买实体书!怕是烂书!还白占书架!只好上网先看一遍!不然不敢买!然后刚开始这种习惯时,看见一个作者好文,我会把Ta其他书都买回来,像是川端康成的作品,我在选修教材上看了伊豆的舞女就粉他了,然后把他的其他作品都买回来,并沾沾自喜:这方法真好,省去了我排除烂文的时间!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有较为直观且生动的描写:大约是在七零年,盛夏时节,我路过淮河边上的一座城市,当时它是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白天热,晚上更热。在旅馆里睡不着,我出来走走,发现所有人都在树下乘凉。有件事很怪:当地的男人还有些穿上衣的,中老年妇女几乎一律赤膊。于是水银灯下呈现出一片恐怖的场面。当时我想:如果我是个天阉,感觉可能会更好一点。恶劣的文字给我的感受与此类似:假如我不识字,感觉可能会更好。
读书如人生。我觉得这个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不间断地阅读中发现美,体验读书带给人的乐趣,从而借此认识人生与世界的。读书正如社交,要有一双挑剔的眼光,什么朋友都交那叫滥交!什么书都读,那叫烂读!但是,反过来想,没读过一本烂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同样,没读过烂书的你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你正要读的是一本好书呢?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曾让你劳神的烂书,正如那些曾令我们痛苦的烂人。
你是指读完么,我没那么读过,我不讨厌网文,我也读过好多网文,土豆,辰东,荆柯守,九州系列,我都看过,感觉都还好吧,虽然我现在不看了,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种马文,我感觉这种书都有点误人子弟,影响社会稳定,有个同学他读这个,拉我一起看,还跟我分享剧情,我真的是忍着吐意看了四分之一吧,删完就去洗了洗澡,真的难受。
读《摆渡人》和《目送》都没读完。摆渡人情节老套,心理描写也没见多好,只感受到作者在老套至极的剧情里疯狂开脑洞。目送的龙应台,文字功底感觉不太够,还是叙述些小事比较适合她,这种大部分抒情的作品让人分分钟觉得不舒服,出戏,看不下去…只感觉销量什么的全是浮云,想问写书评的人为什么要骗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