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想到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可惜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没有真迹保留下来,是有唐代人的双钩摹本如:《姨母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及草书《初月帖》等。著名的《兰亭序》是他五十一岁时的作品。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书法各体皆精,尤其擅长行草书。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他的书法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存世墨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廿九日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
说到书法家,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二王了,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二人影响了整部书法史,是帖学的开宗立派的始祖。王羲之善书法,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影响极大。
第一个想到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不但我喜欢,道内的哪个人不喜欢呢。魏碑拙朴厚重,有气吞山河之势,我喜欢!唐楷三大家和初唐的虞世南的书法,都是法度严谨的,喜欢之!还有就是大草书法家张旭和怀素的狂草,草法之精准,点画质量之高,高雅,可品!
想到了颜真卿和《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由于情绪太过激动,甚至有些字写错了,他依然没有停下笔。直到他写完,他才发现有错别字,于是就用笔涂涂改改,没想到取得了另一种有虚有实,有轻有重的表达效果。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如说书法想到的第一人,在现在看来其实有很多,苏黄米蔡,钟张二王等等。但是在没学书法时,也清楚的记得只能想到启功是书法家,不喜欢王羲之,不懂颜真卿,没听说过二田。早年是比较佩服启功的字的,觉得很好。现在看来还是属于文人字,书卷气上佳,比起古人法帖差距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