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光景,若闹市中一隅,忽闻筝笙之乐,曹溪晚唱,若干男女素衣虔跪,这多数并非道场,却是某个圈子的茶会茶宴。
更有甚者,于室内席间,掏一水槽,置杯如船,以水力使之漂流蜿蜒,不慎卡住,还得拨乱几下再漂,也不情愿索性端起来,喉干舌燥了好不容易才泊到面前,美其名曰效法晋唐高士,高仿“曲水流觞”。
还有以喝茶的名义玩制服的,有人大热天时还着一身汉服,巍峨逶迤,茶是宋式点茶,打茶用的是日式竹筅,旁边姑娘打的筝谱是吕文成版《平湖秋月》,各种穿越错乱,不知今夕是何年。
茶,已经不是鸡汤那么简单了,成了一颗六味地黄丸。
前些天,有好事者不耐这个烦,发了篇《喝茶,已经成了一件很可笑的事儿》,极尽奚落挖苦之能事,并冠以“装模作样”、“胡说八道”、“恶心”等字眼,围观者兴高采烈,起哄打诨。固然痛快,亦嫌刻薄。
要追究茶事何故搞成法事,茶席何以成了道场?道可道,非常道。
近年这类茶人纷争,事起于90年代后期。其时注重文化商业包装的台湾茶商,将闽南功夫茶法改良成了台式“茶艺”,又吸又吹的,诸多花样,巧立名目,并随台式茶艺馆席卷南中国。这种夸张做作、花巧繁琐,慢慢就招来了部分老茶骨的不满,于是茶圈里又有了另一种对立的茶法作派,标榜率性,自谓山中宰相。网名堂号没有“抱朴”、“守拙”字样,没点犬儒的姿态,都不算有文化;至于三醉、七碗仙、不语、半闲之类的就更深沉了,模样不是商山四皓,就是会山五老。那年代,更有甚者,电热水煮他不用,却还真的堆起松木碳块,架个陶_煮茶了,烟熏得那叫一个乌天黑地,内牛满面。喝点茶折腾到这田地,若问大师病咋治?怕延参会说:用绳命吃茶去。
特别是当台湾茶商成功包装暴炒起普洱茶和陈茶类,将一种饮用品甚至搞成了
收藏品之后。
喝茶,就从一种流俗,走向了另一种矫情。
其中一属如那位作者,尤成了茶愤,他们有清醒理性、自然质朴的一面,但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的也走到了另一极端:偏激乖戾,愤世嫉俗,牢骚多了,情怀却没了。名曰超脱,实是着相。
十几年前,互联网普及后我也与全国各地的茶友混聚于紫瓯、三醉、清心等著名论坛圈子,亲历目睹了这种文化冲突与聚讼。我是骑墙派,左右不跨;挂个古典文化分区版主劳什子,居高望风。一日,某茶愤不无讥讽的问我:那些夭命的伪茶客把茶玩成了文艺表演,太装、太倒胃口,你这文化人不发表点意见?
我只能陪笑:“没有立场也是种立场。依我看来,装X文化也分两类的,一类人装雅X,一类则好装俗X,你选呗??我看你们也不叫喝茶,叫劈茶(广东人管胡灌乱喝的斗酒疯,叫劈酒)。你脚得,大陆茶疯比台湾影帝更有内涵?难道咱们装穷,人家就看不出咱们确实穷?”
老茶友水哥则说,这两类,一种叫“意稍淫”,一种名“粪炒青”。还有人说,不装,哪有文化?弱冠时装老成,不惑了却装嫩;俗人喜装雅,文化人则好装俗??各有各的装,各求各道,都有道理。
这很正常,人总是想方设法显示自己优越性的一面。既得利益、位高权重了都爱强调礼教秩序的重要,牛逼大了就要显摆金觞银盏。没特权没钱的平民百姓当然表示不服,于是也喊:但我们有自由有山林!这不就抱朴守拙,扮竹林七贤乱贼来了??李小龙发明截拳道,他们创立了劈茶道。
高人多了,自然就江湖少宁日,武林大会,华山论剑。
进入21世纪,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古董回流潮中,大陆各类往东瀛淘宝的古董商人、文玩家们,带回各种流失异国多年的旧茶器、日式铁壶等之余,也逐渐带回了日式的茶席文化和茶道。说实话日式茶法与东禅宗,虽根源在东土大唐,但人家玩得比我们好,并且至今尚保留了一些古典精华的东西,曰礼曰道。如铃木大拙将禅宗越洋传道到欧美,日式茶道的_び(WABI)与寂び(SABI),也传入母地中国。
虽然国内还是有人将SABI玩成了SHABI,但总得来说也日渐成熟,慢慢褪去了当年的许多荒唐怪诞。
自古以来,茶事即人事,各种截然不同的茶事之争,也是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冲突。表面上是喧闹与寂静,繁缛与简约之别,骨子里却是秩序礼教与自由叛逆、贵族与平民的文化之争。
不同茶文化的差异,自茶法有典可索,流变已泾渭分明。贵族礼茶,讲究仪式,隆重其事。平民吃茶,却平易、质朴、简约。茶之为道,不管流派,却都爱声称精神与境界,涂抹上宗教色彩,强调佛道儒的信仰。但即便众生平等如佛,也一样有派别山头,唐以来历代皇室贵族多奉密教,而平民信仰大乘小乘,净土宗禅宗等诸法门。更莫说茶了。
考古显示,昔日大唐皇家道场故地法门寺所出土的稀世秘色瓷与富丽奢华的各式金银茶器,与众多平民墓葬所出土的简陋茶皿,
天渊之别。
到了宋代,蔡襄著《茶录》取代了陆羽《茶经》的煎茶法,进入团茶的点茶道时代,茶道器物的发展更等级分明,其时天下名窑林立,纷纷推出各自的专业茶器,官民竞演。尤以建州窑与吉州窑两个专业烧造茶盏的名窑最著,兔毫盏,鹧鸪斑,争奇斗艳。正因为贵族茶法和文人意趣的推动,才促进了工艺美术和社会生产的空前发展,对茶器的比拼追求、精心打造,将中国古典工匠精神和水准,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墓葬文化的遗存,又穿越时空留下这些瑰丽珍宝,叙说了千年往事。
可见,今天的人声言必称内需,昔日的奢侈也未必全是坏事。
佛与茶东传日本后,幕府时代便也有皇室诸侯武士阶层奢华的唐派茶法与千利休为代表的平民茶道,入世与出世之间,繁华与朽木之别,自一诞生,便已是对峙之势,相互不屑,彼此鄙薄。
但今时今日,代表幕府权力奢华的唐物宋代建窑曜变天目茶盏,与代表平民文化的千利休黑乐茶钵,同时被作为无上神品的国宝级重器,平等的陈列在博物馆里。
此情景,恰如晚清文人梅赧翁于名物“博浪锥壶”上所铭:“铁为之,沙抟之,此一时,彼一时。”
曾经以命相博的两种文化,在历史凝聚的这一刻,消弭了出身、血统与风格的差异,一笑泯恩仇??
总的来说,好的普洱茶外形条索清晰、肥壮、整齐、紧结,无非茶杂物,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或棕褐,油润有光泽;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瓜茶等)外形匀整端正,棱角整齐,模纹清晰,不起层掉面,松紧适度。如果闻起来有霉味或者其他异味,表面看上去模糊灰暗、有霉斑的普洱茶就是劣质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