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大概意思是“人是万物之灵长,智慧的差异是极小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由此可见书确实教会我们一些道理,但不是唯一让我们成长的途径,书读过了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还是要有相似经历后,这种知识才能转变为意识,深入骨髓!但是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就像种子一样,等到年龄阅历都有的时候这些知识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的观念意识,为我们的人生服务!我听说古代的皇帝每年会去跟这个国家年纪最大的人请教,其实那长者未必读过很多书,但他活到那把年纪,懂得的一些道理总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人活到八十岁,无论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懂得的道理都差不多了,这说明了经历的重要,也说明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要尊重老人,因为他们有几十年的宝贵经验,那是我们很难得到的智慧!
当你在谈读书可以丰富社会阅历时,你要明白,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什么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你的目的不同,需要的经验或阅历是不同的。如果你需要知道父母,那你可以读读比如为何家会伤人。如果想和恋人可以读读为何爱会伤人。如果想知道政府官员可以看看官场小说等等。事实上只要你带有目的的阅读,并且寻找特定主题的书籍,只要世面上有的,显然可以丰富你的阅历。阅历这种东西并不一定需要用肉身去做的,你需要有透过好的书籍或视频得到的能力,但是你更要有判断真假,发现不足的能力。多看多学,多思考就能避免一叶障目。
读书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当你抱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去读书时,过一段日子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改变很小。而当你真正全情投入到知识的海洋时,你才会不知不觉被书里的思想塑造得更加完善。所以,看书能不能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这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此处,必然没错。想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走向社会。卖报纸,送快递,搬仓库,不管这份工作有没有技术含量,它都足以让你认识这个社会,而且比读书认识得更深。书,只能是书,不能是别的。
看书不一定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但看经典可以让你了解作者的阅历。像《红楼梦》、《堂吉诃德》等中外经典名著,都是作者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之后,才迸发出的感受,那种感受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是那样的印象深刻,以至于不得不表达出来。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翻开书本,纸上就会蹦出黄金和美人(若如此,我愿与书共生死,哈哈)。而是我们从书籍中得到的有深远意义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是极具价值的。
社会阅历既然称之为“社会阅历”,那就还是要在社会中获取。书的作用是提供方法论,读了如果没有运用在社会中,那读再多的书也枉然。不过我支持看历史类的书籍,或者听听百家讲坛中关于历史的故事,以史为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