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以前很喜欢看非虚构类书籍。有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和我父母谈话,说我看书太少,让我多看点课外书,这种不认可不承认让那时候的我很沮丧。直到这段时间,我换了一种方式重新阅读以前看过的一本书,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了知道这本书都讲了什么,我把全书通读了一遍。在重点和我认为有用的地方划线。重读我做过标记的部分,在纸上总结重点,并标注页数。这次阅读就比上一步骤的通读快多了,因为我面对的不再是一本干干净净的“新书”。既然花了时间,就要选择最有有效的方式,让阅读不再是过眼云烟。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读书,很是贪多,翻得多也翻得快,一年下来看书破百不是问题,2016年到2017年间囫囵吞枣读了近300本书,多的时候可以一天看三四本。看完有没有收获呢?坦率的说,没有多大收获。因为有目的的阅读和没有目的的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当你阅读之前,花几分钟时间想清楚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带着目的去阅读,你的注意力就能集中起来,大脑就会主动去书里搜索答案。
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读法,大体可以分为速读、略读和精读。这个方法老师们都教过,你只需要根据你对不同书的定位和需要去选择即可。边读边思。鲁迅先生也说过:”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这个坑我也是踩过的,小时候只图读书的快感,读完就是享受完了,殊不知那样就仅仅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在提高阅读效率之前记住一个原则:不同内容不同阅读速度。高效率的读者会根据读物的难度、题材熟悉度和阅读目的来决定阅读目的。鲁迅作为当代有名的文学家,有一套自己读书方法,对于泛读类他采用的是在闲来无事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就好,对于必读经典类书籍是硬看,再难读困难也撑着头皮硬看。
为做笔记而阅读,实际上是一个层层筛选书中精华的过程。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书签代表“通读”,“重读”和“标记”,根据时间和环境的不同决定进行哪一部分的阅读,十分灵活,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在速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并在脑海里勾勒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写?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你就不会走神,并且还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自己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