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它是对的原因有二:1.仅适用于个人的小范围(这个小范围涵括大多数人)。2.网络上这种带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的观点有点“酸”。仅从物质上来说,大多少人的原生家庭并没有带给自身显著便利。我们的确得承认,北上广深的孩子能轻易的得到其他孩子所不能得到的东西。但是不要忘记,其他的孩子也能轻易得到北上广深所无法拥有的事物。如果硬要以一种功利目光看待这一切,那么没错,出身北上广深的人实在是“太幸福”了。可是他们也依旧贫穷。他们的贫穷尤其突出在非物质层面上。在物质上说,他们即使懒,也不会穷。仅从中国的户籍制度来说,他们也更能较外来人容易获得利益。
我觉得蛮可笑的,我身边不少整日兢兢业业跑生活,养家糊口的小上班族,小打工仔,有些人一年到头休不到五天的假,累的像条狗,舍不得下馆子,更舍不得出门游玩,几十年困在一处,陀螺一样的转,只求个温饱,他们勤奋,努力,辛勤劳动,枯燥的生活,但是还是穷,还是拮据,所以他们是因为懒,所以穷? 我倒认为穷,有一部分是因为懒,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不懒,但是不够有本事,所以很多人做着比别人多十倍的活,却拿不到别人一半的工资,说到底,是能力问题。 这是我的浅薄看法,你们怎么看呢?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是绝对,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例外 而存在例外就证明并不是绝对,《穷爸爸 富爸爸》告诉我们清洁工再怎么努力还是清洁工,因为他们只会当清洁工,他们不知道除了清洁工还有别的可能性,或者说他们知道却没有改变的方法,所以勤奋固然重要但只有勤奋是不够的,至于懒,很多发明都是因为懒而诞生的,车,洗衣机,电梯。。。。。甚至那些实现财务自由的也是因为懒,方法最重要
最坚挺的贫困的地区的情况一直在扶贫却一直都很穷,扶贫的带去母鸡、羊羔,他们不选择养大然后可持续生产而是直接杀了吃掉,因为他们知道反正扶贫办还会给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物质上的贫穷或许可以用勤奋来弥补,而从里到外的贫穷是无路可走的,他们甚至并不理解懒是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勤奋。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闲是统治阶级、有钱人和权力的象征,资本集中在这一部分人手里,他们用钱雇佣别人来做他们认为是繁重而机械的重复性工作。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能做些体力活,但现在很多机器代替了人工不需要苦力,再不去另寻他路就只等穷了,思想懒身体不懒。
贫富都是一时的,能让人终生收益的才是真正的财富。例如知识,经验。所以读不读书也好,打不打工也好,都没有区别。得知识者胜过死读书者,有丰富经者胜过满腹理论者。学要致能用,要不然不如打工积累经验。大学生失业率太高这难道不是一个主要原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