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因为厚重的黄土地传统文化因素,所以擅长史诗性的小说创作,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但贾平凹因为生于陕南山区,陕南多山水,所以贾平凹的作品更灵动,却缺了黄土地的厚重,对习惯了传统小说语言的读者来说,他的如山泉一般灵动的语言习惯就很难被欣赏,尤其是《废都》之后的作品,一直为人所争议。我读过他的《商州》《山地笔记》,以及《小月前本》等一大批中篇小说,充满了才气,但《废都》之后的作品就没机会读了。
我很喜欢贾平凹。由于我的专业是中文方向,所以看贾平凹的书时会下意识去理性思考。五一和老爹去咸阳三原县某地看到贾平凹题字差点开心到飞起.不对这好像是一道很认真的题目,高票答案写的很有深度。私认为喜欢贾平凹的人一定对人性、对所谓“玄”有着很强的探究欲,你得去认真的思考他隐喻的、他并没有说破的大量出现的梦和所谓早已定好并暗示的结局。因此看他书的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专注。
开始接触到的是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后来阅读了贾平凹的散文,最后阅读陈忠实的《白鹿原》。公允的说,陈忠实的《白鹿原》这部小说,不说路遥和贾平凹无法比拟,就国内这么多年我阅读过的很多名家也无法比拟!贾平凹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路遥的作品,基本上平实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环境,励志但过于悲壮!
我是在美国留学时重读白鹿原才喜欢上这本书的。高中时像黑娃一样叛逆,愤世嫉俗,读这本书时只读了前半部分,因为。。。片段,不过还是给我留下来场面宏达的印象。虽然我是北京人,没去过陕北,但是我姥爷是农村庄稼人,所以我对北方硬汉总有一种好感。白嘉轩一生挺直的腰板(虽然后来被打折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欣赏文学艺术,有一种无法克制的心理现象,就是喜爱的捧上天,厌恶的一眼也不看。这种现象,人人皆有。例如,对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等,不愿意看的大有人在。又例如,什么八大山人吴昌硕,厌恶的也不在少数。道理很简单,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并不是反对派没有眼光。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得到解释。😎
陈忠实,看白鹿原原著,不是电视剧,能感到西北汉子不屈不饶的骨气,原著中的这段话,“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能激励我,在艰难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