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风光不在。由于看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堕落、蜕变和马克思主义的无效性,有人试图搬出儒家思想,希望向传统要资源,以此代替昔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今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支柱。但产生在封建时代农耕社会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为最高统治者利益服务的等级制,不可能适应自由、民主、平等与法治畅行的当代社会中今人的需要。此外,从精神信仰的角度上说,儒家思想虽然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与哲学,提倡教化,但却不讲灵魂,不信超验,不谈来世,不涉及人的终极关怀,不是严格的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儒家思想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继承其精华,一些学者也为此在努力,他们被称为“新儒家”,但要把儒家思想作为今日中国人的信仰支柱,甚至将其宗教化、立为“国教”,则是不现实的,尊孔复古的倒车行不通。
其他宗教各有局限。中国传统的佛道教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信众,但却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佛道教的思想博大精深、典籍卷帙浩繁,但却缺少通俗易懂可以在大众中流行的普及本,一般人很难参悟佛道教深奥的教义。僧人道士中学识渊博、精通佛经道藏、造诣深厚的大师寥寥无几,多数佛道教僧侣忙于应付法事、修庙塑像,有些人甚至不惜以此为名,大肆聚敛钱财,完全置佛道教的宗旨与特色于不顾,将宗教变成了生意。以至于佛道教表面上虽然金碧辉煌,神圣庄严,但其内部却由于某些败类混迹其间而难免人欲横流、铜臭泛滥;在思想上、教义上、信仰上无力占领制高点,无法大规模地吸引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各类精英与具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的知识分子。佛道相比,道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偏重养生练功的特征,虽然也能吸引一些人,但却使其在宗教上更为衰落。至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则更是重形式、重活动,只在“民间”、草根中流行。它的文化性、娱乐性与反智主义倾向使它远离神学思辨、远离理论;它从未试图从神学、哲学与思想理念上征服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与上层人士,而没有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的大量介入与参与、没有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社会营养与文化营养,佛道教与民间信仰是不可能从理论上提高、在教义上更新,不可能“现代化”,不可能成为亿万民众的生活方式的,这是现代社会冲击下中国传统宗教与信仰面临的尚未解决的严重问题。
中国的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分布广袤、根基雄厚,但它们都只是某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是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也是这些少数民族身份与特征的代表,它们在中国的存在带有极为明显的民族与区域特色,难以在占人口90%以上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中传播,难以影响中国的主流社会。
基督教的优势。反观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各种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尽管目前身处边缘,但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基督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产生于中东、发达于欧美、流行于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无可置疑。基督教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种族的宗教,而是超越时代、地域、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普世性的信仰体系。历史上,基督教在一个国家是否流行,并不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可以在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地理位置上差别极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里把基督教作为信仰体系与道德基础服务于自己的人民与社会。
在神学教义上,通过高度发达的宗教思辨哲学,基督教构建了精致、庞大而又开放的神学体系。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神学家,不断地汲取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家在认识论与本体论方面所做贡献的精华,对涉及真理、宇宙、生命、灵魂、死亡、救赎、罪恶等一系列人类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地进行论证与回答。经过二千年来无数神学家的努力,基督教的教义与伦理道德标准发展的相当严密、完备,既体现了圣经原则与基督教传统,又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极强的普适性。对信仰基督教的个人、民族、国家而言,基督教在作为信仰体系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方面,卓有成效。
在基督教的传播上,每个基督教徒都将传播福音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这种人人主动传福音的特点,使基督教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基督教非常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神学思想。基督教的文字事工也极为发达,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各种出版物应有尽有。更最重要的是,各国基督教都是通过积极推行教会本土化的方式存在的。事实上,基督教得以流行的国家,都是基督教的传统和圣经原则与本土文化完美结合的结果。基督教传到了哪里,就会在哪里出现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版本。通过这种方式,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得到了传播,自身也在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壮大。
面对人类遇到的种种挑战,基督教既讲来世,也重今世,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以个体的生命为关注的焦点,以拯救人的灵魂为要务,重视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又强调人的原罪、人性的软弱及人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正义与公正、秩序与敬畏以及末世审判。基督教对人的定位及其基本教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的影响。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欧美为首的基督教国家根据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制定了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体系。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以反对或批判这套规则,却无法脱离这套标准另搞一套。相对伊斯兰教国家、佛教国家、天主教国家、东正教国家、印度教国家及其他宗教信仰的国家而言,世界上的基督教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基督教国家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队,没有基督教作为信仰体系与精神支柱,基督教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是绝对不可能的。
基督教的优势,虽然并未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中得到认可,甚至许多中国基督徒也未必完全了解,但环顾中国的宗教与信仰市场,就解决信仰危机的能力与效果而言,还没有比基督教更好的其他宗教或信仰体系。
最独特的是成系统的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简单说就是不以单一原则判断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动保组织,现在的动保组织近乎魔怔,别人踩死个蚂蚁他都要说三道四,在是非的判断中,除了“对动物的爱”,他们就放弃了其他原则,这就违反了儒家的“中庸”原则。
“中庸”原则,就是在思想发展中的纠错机制。因为历史上有个普遍的问题,有人提出一个很好的主张,一开始执行的很好,到最后,人们便忘记了这个主张背后的逻辑,最后成了政治正确和道德绑架,严重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西方面对这种问题,没有反思机制,只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才会开始反省。而“中庸”思想,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过犹不及”事情的发生。
最后说句连儒家的书都没看过几本就来贬低儒家的人都是垃圾!!!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好?还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好?換句话说,是夫是夫妻是妻好?还是夫不夫妻不妻好?再換句话讲,是无序的、乱了的人类、国家、社会、家庭、生命好,还是有序的、不乱的人类、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好?按熵增定律,无序、乱律的方向,是走向毁灭。只有有序、法正的方向,才是生途。儒家思想,标得明明白白,是为做人准备的,不是为修佛,也不是为修道准备的。要做人上人的佛道神一般的人,首先就要做好人,学好儒家思想。西方思想,才几百年,还要几千年,才能拿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现在比,还为时太早。
我怎么感受到的儒家都是不好的 反而是道家 道家讲凡事循道而行 是为德 故有道德经 所以做事生活感知规律按规律办 保持自然淡定洒脱 儒家的东西老要强调什么 明明我已感知了 总还要额外强调 所以带给我的多是负能量 比如孝顺 比如自强 比如学习 比如爱国 我喜欢自然 像世间万物一样自然反应 自然生活成长 自己去探知感知各种规律 并顺应它 应用它 用心生存一生 儒家的我真的敬而远之 我最讨厌刻意做什么 即明知不可为而为这种
儒家思想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和谐。儒家思想起源于乱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其思想仁义礼乃及中庸,都是提倡和谐的表现,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特性之一,重稳定,相比与绝对的自由公平正义,我们强调的是各让一步的和谐,当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公平正义了,而是说在做取舍的时候更倾向于成全更多人的利益。二者不能说谁好谁坏,儒家的和谐当然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但也绝不像那些接受了一些西方教育就目中无人,夸夸其谈追求什么自由民主的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只有深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人才会说儒家思想的伟大,这里要注意区分儒家思想和儒家,也就是说,儒家的人不一定就有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也不一定只出现在儒家人身上。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照耀了中华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儒家思想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思想体系很博大,涉及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方面,包括孟子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这就是不凡,就是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