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一直想着把自己伪装成神经病。但在军队中,躲避战场是最正常最普遍的心里,因而被定义为心里无障的表现。反过来,上纲上线被大家视为一种神经病,但正是那么意群人才最希望继续呆在军队中。根据作者本人在二战的乙烯类实际经验,他就把这类搞笑矛盾放到无限大,描述那个巨大规模又复杂无比的神经病田园。到了最后结局,实在没办法了,因为里面所有角色都有自己的神经病方面,包括仁和从医和高层的人了。其实也只有那些真正聪明的人(长期伪装自己是最神经病的之一)才终于找到了其他更有效的出路。他人都一个一个死光,特别悲观。这也可以联想到现在的社会。我们都住在那么一个精神病院里面。稍微敢说出点真相的人,不断地被社会交流潜规则筛选压迫掉了。早就成了恶性循环。最后能够超越现实以及改变现实的,好像也只能不断地长期坚持伪装自己是其中一个神经病者。
精神病院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地方,它是医院。它是医院。它是医院。重要的话讲三遍!还有精神卫生法约束相关从业者和病人以及家属的行为,我们工作是有法可依的!还有人说混进来混吃混喝……根本不可能好吗!想进来也要走正常流程办理入院手续的好吗?护士们每天发药也是跟综合性医院一样三查七对好吗?如果有人能随便混进来岂不是代表管理有漏洞,那也有人可以混出去不是吗?其实每天的工作就和普通的内科医生类似啊,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病房里的病人很多思维逻辑我们理解不了而已,但是我们还是医生医生医生啊!精神病学也是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并不是靠封建迷信跳大神忽悠人的。要不然我五年临床医学+三年硕士+两年规范化培训学的都是什么?
如果被诊断为精神病,每个人肯定都会感到恐惧。而精神疾病的诊断带有医生经验和主观的判断部分,不像感冒、胃炎这些病可以通过验血、拍片等进行检查,如果被精神科医生判断为某种精神疾病,这种判断的依据有时候看得见摸不着,自己仿佛无处辩解,于是对于精神病可能会产生一点恐惧,甚至于很多人会产生一种“病耻感”,觉得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有精神病,于是则更可能导致大众害怕自己被诊断为精神病。那么现实中真的会存在精神科医生误诊的情况吗?答案是的确有。再加上现在娱乐媒体比如电影中对一些精神病例的描绘,更加重了人们对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病院的恐惧。但是说实话,真正的生活中还是很少听说这种正常人被错误诊断为精神病的情况,情况可能小于万分之一。
外国教授A故意混进精神病医院,然后一个月之后按照计划被学生救出来。出院之后,在报纸上刊登这个事件,揭露精神病院制度的不完善。与精神病院院长B引发骂战,B说:"只是偶尔的差错,有本事你下个月再试试看,我就不信我们会把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关进去",教授A欣然接受挑战,表示下个月会随机安排自己的学生去精神病院。次月底,院长B公然宣称在来就诊的病人里其实有16个是正常人。然后教授A淡定回应"其实这个月,我一个学生都没有派过去..."
首先,我会很冷静,分析一下我的处境,然后我设法使自己表现得很理性,与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隔离开,让医院的人认为我不同。然后,我设法与医院的人进行沟通,聊一些自己的世俗见闻,记住是,世俗见闻,并发表合乎人情的观点。要有礼貌,并设法了解外面的事。然后告诉医院的人自己并非是精神病。
有几个要点,一,避免与其他精神病患者产生联系。二,要自律,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学会沟通,这个沟通就是要立体的展示自己是一个人,有理性,合乎人情世故,禁止说跑火车的事,并且切记要有礼貌。四,最好与外面的人有联系,可以协助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最好开具医院的家族精神病史。
一位在花旗工作的黑人女银行家开着自己的宝马在纽约市内被警察拦下,因为她在等信号灯时车里的音响开得很大。后来她被纽约市警方扭送精神病院关了8天,因为“警察不相信宝马车是她的”。在精神病院里,她被注射了药剂,工作人员反复要求她收回自己的“妄想”:1. 她拥有宝马车 2. 她是银行家 3. 奥巴马在推特上follow她。然而上面三件事都是事实。出院后她把纽约市给告上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