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传统文化里面有一部分是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而另一部分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那是精华部分,是值得保留和提倡的。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则需要随时更新和淘汰。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重力学揭示了世界的很多现象,天地万物都有跟重力相关的现象。我们在地球上做铁球和羽毛落地的试验,铁球会比羽毛先落地;但是同样的实验去月球做,铁球就会和羽毛同时落地。为什么呢?因为重力规律是不变的,但由于月球和地球的环境不同,重力造成的现象就不同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道是不变的,世界的千变万化就是因为不变的道。
我想零零后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可能就很少有见到这种东西了。这东西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儿时回忆。制作糖画的艺人手上飞龙走凤,能用极快的时间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倾勺到结束几乎是一气呵成。除了蜻蜓蝴蝶游龙戏凤,还有更为复杂的图案。就比如我小时候还见过除了画动物还能画人物的,张翼德关云长,现在想想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其结合了皮影的制作特征和雕刻手法,所有的绘画形象,全都在糖人师傅的脑中。这种糖画不但精美还味美,但说实话我每次都不太舍得吃。可惜的是,现在这种技艺也面临失传,小时候糖画卖的很便宜,以后你花很贵的钱,也可能买不到了。
我想很多八零后九零初应该都记得1995年春晚上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代表作《如此包装》。小品中对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践踏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梳着马尾的艺术总监为了迎合市场及现代人的口味,对评剧进行了不伦不类的改造。不难看出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畸形理解,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属性,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应该“与时俱进”,要求所有传统文化为潮流变身,这是文化上的左倾。比这个小品更讽刺的是,二十年已过去,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我接受为了传承而跟随时代脚步做微调,但我不能接受糟蹋。
我想传统的习俗文化也在经历着变味发酵的过程,人们在以一种越来越偏颇的方式进行着“弘扬"。结婚份子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与我国古时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在那个年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娶妻生子都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便形成了凑份子钱的模式。而现在亲戚朋友家里有大事小事,大家都会送上一份礼物或礼金来表达心意,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但现在的份子钱已经脱离了其以前的意义。
再譬如传统中医文化。在这儿我并不是要谈论知乎上的月经问题。让我们先把中医西医等等一切乱七八糟的争论先放一边,单单谈传统中医本身。中医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先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理论和临床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况且中医院校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西医课程或是英语,留给精研理论的时间本就不多。你问现在的中医院校出来的学生,有多少是会用纯中医看病的。药都认不全,别谈炮制。进了医院,也是披着中医外套的西医。
我认为除了变了味儿的传统文化,还有面临断层的传统文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很多传统技能后继无人。为什么后继无人?因为这些技能往往与时代脱节,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或者说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念高度趋同,没有人愿意付出成本去学习一些脱离于主流之外的事物。当然,钱可能是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因素。不赚钱的技能,自然没人继承。但这些技能它们很多都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如果真的失传,会让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