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名著,也是第一本课外文学书,我的文学之路就是从看《红楼梦》开始的。1981年我17岁那年高考,从农村考取了广西柳州的一所部属中专。我的一位同桌是河南洛阳城里的,他建议我有空看一点文学书籍。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平时接触的除了几本课本书之外,什么是文学书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同学是红学爱好者,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于是为了便于学习请教,我看的第一部文学书就选择了《红楼梦》。我曾经是多么的羡慕别人,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才华。可是我家里却没有任何的小说之类的文学书。后来听父亲说,在爷爷的手上“四清”的时候,家里的老书全部被抄走了。 在农村我差一点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再用钱买课外书看,那是痴心妄想。所以,在柳州求学两年,我除了认真的学习功课之外,还如饥似渴地到图书馆借书看,我的文学基础差,只能一字一句地读,不懂的字词查字典做笔记,那些日子我就象刚入学的小学生刻苦用功。 《红楼梦》里的所有诗词,谚语警句成语,不认识的字,我做了一大本笔记。很多妙句至今还能信口道来:林妹妹说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琴说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钗说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序言中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末尾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就是我走进文学宫殿的那扇门!
大概是小学的某个暑假,九几年,依稀记得和邻居比我大几岁的叫叔的同学,没办法,人家辈分高,在村南的树林里,拉张草席,树荫下乘凉,带几本已经没有封面的小说,我记得有《西游记》和《水浒传》,我最喜欢看的是《西游记》,加之当时过年暑假必放《西游记》电视剧,因此看的时候有意无意的会和电视剧比较。有些电视桥段改变真是经典,甚至超过原著,比如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后,去三星洞求菩提祖师这一段,原著是没有的,但我认为这一段非常精彩,它正好照应了孙悟空离开时菩提祖师所说,你再也不要来找我,我也不会再见你。而且悟空哭的时候又把他重情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原著中很多地方改变的十分精彩,不一一列举了。《西游记》真的一部非常伟大的名著,最近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也客观说明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名著的伟大之处,现在偶尔也会翻几回,结合自己的见闻,经历,也会有新的收获。《西游记》真的对当时精神贫乏,而又初识世界的80一代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我认识世界,追求精神层面的一部启蒙书,电视剧又加深了这种认识。
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气球上的五星期》,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其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共44章。这本书一直保存至今,书页发黄发脆,一直是我的心头宝,还推荐给孩子阅读。最喜欢仆人乔这个人物。更有趣的是,作者连气球的复杂结构也通过主人公详细地介绍给了读者,可见该书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新奇的交通工具加上美丽的风景增添了该书的趣味性。书中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关怀:三位旅行家曾经不顾生命危险救了一位法国传教士;当气球快要坠入乍得湖的时候,为了让气球再次升起来,乔奋不顾身地跳入湖中,挽救了两位同伴的性命;而当乔在撒哈拉大沙漠逃命的时候,肯尼迪的一枪也将乔从野蛮民族那里挽救了回来。这种互爱互助的精神在当今个性张扬的时代是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扬的。
《红楼梦》,当时上初中,看得不甚明了。后来因为自己喜欢诗词,就大体上把里面的诗词背诵了一遍。出来工作后,偶遇一个湖北嘉鱼的女孩子,十分漂亮,那天她正拿着一本书,已经是书迷的我就问:美女看的什么书?想不到她竟然说:《红楼梦》,你看过吗?脸上写满不屑!(事后知道,她刚失业,心情不好)听她这么一说我就不乐意了,马上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开始,一直背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时候,她惊呆了,然后我们去宵夜,然后三天美妙的时光里我们二十四小时在一起,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她哥哥来敲门,直接把她带走了,从此之后再也没见过她!后来自己开书店,收集了很多红学的书籍,包括各种版本的,了解了清朝的政治和经济,理解了爱恨情仇。如果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对照当下,你会一切释然!
《哈佛中国史》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初中的时候,语文比较好,所以语文老师就安排我参加语文阅读大赛。因为这个买了一整套的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鲁冰逊漂流记》、《昆虫记》等等。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是那套书中我看过最多次的,当时因为学业上的一些事情感到特别的迷茫,那时我就会看一遍书,沉浸在书里才不会有那些烦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