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应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完全手打,不用翻书。千年前的古人人生观竟然已经如此通透!叹为观止!王右军之《兰亭序》,余自高中初识,至今仍朗朗成诵,盖因其寥寥百言,道尽世间百态之本因,言遍众生纷扰之缘故;其辞章华美,义理通达;阅之如醍醐灌顶,又如当头棒喝,实为千古绝笔。 当然还有更早(小学四年级吧),登岳阳楼时,所背下的范文正公之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我中国学子所应具备的精神修养,尽在文正公一篇《岳阳楼记》了。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这是我最喜欢的古文,没有之一。其实这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一封信。当时夫妻二人在成都,汉武帝下诏来召,司马去了长安。一去就是五年。 也许是因为长久的不见,司马产生了休妻的念头,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卓文君,只可惜,再名句再千古,也远远不如卓文君的那一句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的金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果然,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我最喜欢得就是出师表。那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直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谢同学指摘)尔来二十又一年矣。想孔明深知强魏难赢,却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为了当年三顾茅庐之恩,实在让人感动的受不了。要说王勃是才气,那么孔明就是骨气。
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滕王阁序,因为王勃当时的少年才气与傲气氤氲于全文,读起来就想到一翩翩少年,人如秋水玉为神那种,立于满堂文儒之中,一气呵成,赋成全篇,最后略带傲气的深深一作揖,抬起头笑了笑说:“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满座文儒惊得无人开口。所以,喜欢滕王阁序,因为那时候的我也这么有这么一股少年傲气。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父早年离家不归,母亲大人过世的早,这篇文章便每每被我想起,感觉字字句句皆有情。
苏轼的《哨遍》!就是《归去来兮辞》2.0版。每次换新本子都要抄一遍>w< 把喜爱的文赋念到滚瓜烂熟,拆散打碎,再由自己胸臆重新抒发出来,那种畅快的感觉。隔了好几百年,还能和陶大大心灵相通,苏大大写这篇的时候一定怅然又快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