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满于“武宣之政”的王霸杂用路线,希望在“武宣之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更纯粹且理想主义的周礼治国,彻底剔除掉秦汉帝制中的专制、酷吏等不理想因素。且西汉无法解决豪族土地兼并带来的流民问题,武宣之政以来频频出现的社会乱象亦不得甚民心。王莽作为外戚家族成员,既拥有足够的权势,又是西汉末年经学家眼中的“圣人”,被心切的儒家与民心视为尧舜一般的人物,篡汉自立。
曹丕曹睿的英年早逝,使得曹魏在内忧外患并未全面解决的局面下就迎来了幼弱的皇权。而幼弱的皇权无法带给逐步兴起的世家大族以更大的利益,与此同时司马父子三人的能力与曹魏后期君主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司马昭主持的灭蜀成功,更是加强了司马家族的声望,使其可以篡魏自为。
中国有个规律,后朝是要继承前朝的全部领土,中华民族是传承而来的,哪朝哪代都有它的风格和魅力,没有历朝历代的努力奋斗不息,顽强抵抗外敌入侵,怎么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消失也有它的必然性。只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不忘屈辱前赴后继,中华民族就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灿烂的未来。
满清统治者未能及时在宪政改革上跟上民众的呼吁,始终走两步、退一步,甚至走一步、退两步,尤其是在甲午战败、庚子国难之后,十年间便把民心、士心以及新兴的商心消耗殆尽,以至于外国列强都不再以满清为合格的在华利益代理人,终究被辛亥革命炮火下,被袁世凯借势夺权。
王畿地区经过昭王、穆王、宣王的征战,以及厉王、幽王的昏暴,经济逐步走向崩溃,井田制度逐步瓦解,以至于周宣王都不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多少人口而“料民大原”。再加上,西戎入侵,以及携王与平王的争位对峙,使得周朝彻底丧失了王畿关中部分这一基本盘。
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引发国内流民暴增,再加上明廷疲于应付辽东战事,在万历三大征以来便濒于崩溃的帝国财政,便彻底走向崩溃的深渊。财政崩溃,激化了“皇权+官僚系统”的内部矛盾,进而削弱了行政效率,使得整个王朝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