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拿山中高士晶如雪来指代宝钗如雪般纯洁。
可是:宝钗纯洁吗?如若纯洁也不会屡次三番往宝玉那去了。解个衣扣,露个肚兜…如此豪不避讳。
另外,山中高士这几个字到底有多少层含义?山中之人避世,也自喻高洁,可其实也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在的。
我们看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所表达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那个自我。貌似纯洁,确总做些不符合大家闺秀的事,貌似对谁都热情友好,掩不住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心。
虽说瑕不掩瑜,但是读红楼的我们其实向往的是一颗真心,而不是虚伪的假面。所以有了纷争。我们看来黛玉使小性子,语有刻薄之处流露的真性情是我们喜欢的,就如宁可面对痛斥不愿背后插刀的情况一样。其他的,我们能说出哪些不是来?
证据在那红楼书里,有人选择性的忽视。
手段和真性情比起来,大概有人更喜欢温水煮青蛙式的手段,看似光彩,确也是一种光彩。
谋事之人谋事,谋势之人必谋势。
你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的都是你愿意的。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什么是好风,又是借的哪里的力,上的哪里的青云?
这句,也各有各的理解。
有所为有所不为。
黛玉本是绛珠仙子,文采斐然,情之所钟,得宝玉挚爱之心。不为权不为势,不屑于上青云。也不期着宝玉上那青云。
宝钗借选秀之势无终,费尽心思李代桃僵得来的嫁,成了,宝玉确也离开了,飞起跌落也是惨痛。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豪言壮语也敌不过事实时势。虽然积极向上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很正常,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真心得真心,众人并不会污蔑。凭手段得来的就让人鄙视了。
再说雪洞一般的房间
就像某位说的,房间是一个人内心之所在就是最好的表达了。
平素的喜好,情怀,期待都在这里。
黛玉好诗词琴,房间里便有了书墨琴。内外俱能表达出来。
宝钗房间如素,你知她喜欢什么,期待什么,欲要什么?
据书所示,宝钗与岫烟那段知她原也是喜欢那些姑娘们喜欢的,家道中落再有客居也是未布置的缘由。
可是,表现出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房间不符合了也是事实。冷静中带着冷漠看着房外的一切。
有人说什么朴素大方就有点牵强了。若不喜则是真朴素,若喜而不布置有无财力和客居的可能,也有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可能。毕竟,知己知彼,而别人则是知己不知彼了。
同是笼子中的鸟儿,黛玉是除外祖母外万无依靠的,不自由的。宝钗说起来是自由的,园中园外皆有去处的。可都对宝玉动情,一方两情相悦,一方纵然布置。对于爱情来说,宝黛的情是真的情,无关名利,心之向往。金玉的情是关乎手段势力的,心之所鄙。至今,向往纯洁的仍旧向往纯洁的美好;向往权势的终究向往权势的利。即使不择手段的权势爱情,也还是有那么些人向往的。
红楼不只是一本书,还是一本镜子似的人性。千人有千人的想法。
有人喜欢高楼有人喜欢独院,所以,用温和的心温和的文字来对待解读理解评论。
不要恶语相向,出口成脏。辩论可以,请别秀下限。
我们看的是同一本名著,感悟同一个作者之所思想所要表达的。书非历史,但取材于生活。千人千面,喜怒哀乐的情绪,各有千秋的表达就是了。
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宝玉是传国玉玺,喜欢红色喜欢吃胭脂,也就是离不开那红色的印泥。“通灵宝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篆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也极为相似。
黛玉就是崇祯帝的象征,爱哭,小性儿,多疑,率真。“玉带林中挂”就是一朱明王朝的“朱”字——“木”字上加一带子。其仙逝亦同崇祯,崇祯自缢煤山古槐,黛玉亦自缢于柳叶渚边的槐树上,且时间都是阴历三月十九。
王夫人影射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意外落水成疾。朱由校1627年服用“灵露饮”而死,把皇权交给了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而王夫人的死何其相似于朱由校,她最后把她的“命根子”宝玉(玉玺)托付给了黛玉(明思宗崇祯帝)。
宝钗象征满清,因为她的名字里带“金”,这是满清的象征符号。她那金锁是人造的,不像“通灵宝玉”是神造的,金锁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铸造上去的,暗喻大清的“不正统”。带金的多代表满清,像鸳鸯(姓金)、玉钏、金荣等,后来都成了反面(清派)人物。鸳鸯是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带水的、带北的,后来都倒向满清,例如北静王水溶、贾雨村等。
《红楼梦》是作者根据如皋地貌特征,特殊的历史背景,量身定制的,有方言,俚语,野史,雉水,野鸡,寺庙等。冒辟疆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作者一笔写两个故事,也就有了两个地点,一个北京(大清门,壁影),一个如皋(大如州,神京),一明一暗,一闺阁一政治。“大观园”也是两个组合:水绘园和皇宫。皇宫里储秀宫,钟粹宫。水明楼里萧湘馆,栊翠庵。这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故事从如皋的定慧禅寺开始,也是从这一对联开始——太虚幻境。
《红楼梦》中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另一个含义就是:不是东宫压倒西宫,就是西宫压倒东宫。这就明确了,清朝末年的故事——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
作者——皇帝的老师把名字留在水明楼里,“染香,翁同龢”,与书中“滃染”相对应。那个衔玉而诞便是同治的影子,也是玉玺。这是世界上唯一的足迹,至今无人重视。
我们的曹学专家还在到处展示皇帝的新装!
如皋红学会属何种人——毁坏民族文化
首先是其不拘小节的表现,心有大志向目标,小事情就不在乎。
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进宫做准备,为进宫的“战斗”做准备,将房间布置的雪洞一般,说明她没有将此作为长期居住点,随时准备撤退,现实生活如她预料一般,查抄大观园时,唯独她居住的地方没有被检查,于是说走就走,没有“糖糖罐罐”搬家之繁琐,长期的后天培养,早已经把她培养成一个目标一旦明确,立即付诸行动,全心全意投入战斗之中,如同战士上战场之前,必须割舍一起心里牵挂和外在实物,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方便撤退。
其次,进宫候选无望,薛家靠谁?进京之前王薛两家已经考虑的很清楚,入住贾家,随后就一连串造势,以“冷香丸”造势自己的财富,以“金玉良缘”造势,试图将整个贾府视为囊中之物,既然整个贾府以后都归“宝二奶奶”掌管,住在哪里,拥有什么东西重要吗?不过是自己的东西放在别人那里罢了。
个人认为这是暗示薛宝钗没有真正的大家闺秀教养。薛宝钗的出身很微妙,薛家是商贾,王家是军人,其实都底蕴不深,而且家教不佳,王家的女儿都不识字,王夫人也亲口艳羡过贾敏的金枝玉叶娇生惯养,比她嫁得更低的薛姨妈是什么家教可见一斑。红楼梦里数不清多少次描写薛宝钗处处显露学识又要展现朴素低调,今人读来觉得比较符合自己三观,但放在古时候其实这是很失礼的行为,古时候等级森严,交流谈吐乃至于衣饰摆设要各随其份才是真正的‘礼’。贾母和刘姥姥一个是豪门贵妇一个是乡野村妇在看到薛宝钗房间时都觉得不妥,这是因为违反了‘礼’。抛开暗示结局的那种伏笔,这里更直白描写的其实是薛宝钗这么做是失礼的,而无论是薛姨妈还是王夫人都没有足够的教养能指导改正这种失礼,所以贾母才出手,和打击薛宝钗的年纪一样,这里也是直指薛宝钗的门第教养不够
我个人认为《红》著作者是把宝钗作为一个大致批判的角色来写的。我的理由是:
1、癞头和尚给宝钗开的冷香丸配方,除了神秘的药引子,其余全为高洁、纯粹、晶莹之物,即宝钗底子里的顽症,必须用至洁至纯之物经严格调配去补、去治,言外之意是:宝钗不是洁纯的!
2、尘世中至简的人,要么非常无趣,要么城府很深。例如在现代,若男人不喜欢政、经、史或运动、社交,就容易给人孤僻变态或女性化感觉;女人若不喜欢颜色、花朵、艺术感的事物,也给人无趣或男人化的感觉。宝钗并不男人化,所以只能是隐藏得较深。
3、主要角色形象有正有反,这是小说的常见设定,只是作者设定、表达得更高超。





